里森畫廊北京空間的最新展覽項目帶來兩位在各自領域都備受崇敬的藝術家展覽——北展廳展出的是勞倫斯·韋納 (Lawrence Weiner) 的個展「在相對形式的領域內(nèi)」(WITHIN A REALM OF RELATIVE FORM) ;而南展廳則呈現(xiàn)約翰·亞康法 (John Akomfrah) 的中國首次個展「機場」(The Airport) 。
北展廳
里森藝術家 勞倫斯·韋納
個展「在相對形式的領域內(nèi)」
2023年5月27日至10月14日
美國藝術家勞倫斯·韋納 (Lawrence Weiner) 在中國空間的首次個展。韋納被公認是1960年代觀念藝術發(fā)展的開拓者,他本人則自視為雕塑家,把自己雕塑的媒介定義為“語言+所指的材料”,將語言作為建構作品的媒材。本次在北京空間北展廳的展覽帶來了一系列創(chuàng)作于1972至2013年、基于墻體的文本,以及兩件影像裝置,我們由此得以追溯他50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
Installation view of Lawrence Weiner, ‘WITHIN A REALM OF RELATIVE FORM’, Lisson Gallery, Beijing, 27 May – 14 October 2023 © Lawrence Weiner.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Yang Hao
作為觀念藝術運動的核心人物,韋納的作品涵蓋了裝置、影像、電影、書籍、聲音、雕塑和表演等多種形式,畢生實踐以嚴謹?shù)膽B(tài)度推動和展現(xiàn)語言學和藝術主題之間的互文。藝術家相信他實踐的價值在于語言本身,而非實體的存在,但也針對他作品的呈現(xiàn)方式提供了指引。1968年,韋納撰寫了《意圖的陳述》(DECLARATION OF INTENT),闡釋其作品展示的條件:
藝術家可構建作品
(THE ARTIST MAY CONSTRUCT THE WORK)
作品可被制造
(THE WORK MAY BE FABRICATED)
作品無須被實現(xiàn)
(THE WORK NEED NOT BE BUILT)
每件品都是平等的,并符合藝術家的期許
(EACH BEING EQUAL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NT OF THE ARTIST)
作品的狀態(tài)由觀者在接收到作品時自行決定
(THE DECISION AS TO CONDITION RESTS WITH THE RECEIVER UPON THE OCCASION OF RECEIVERSHIP)
Installation view of Lawrence Weiner, ‘WITHIN A REALM OF RELATIVE FORM’, Lisson Gallery, Beijing, 27 May – 14 October 2023 © Lawrence Weiner.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Yang Hao
韋納堅稱他雕塑中的材料性超越了任意單一語言,并且平等地存在于所有語言。因此本次展覽中的四件文本作品都以英文原版及中文翻譯版本呈現(xiàn),包括了其中最早創(chuàng)作的《禁錮之前滾動過...》(HAVING ROLLED BEFORE INCARCERATION..., 1972)。在青少年時期,韋納曾于紐約曼哈頓的碼頭當裝卸工人以賺取額外的收入,他也曾積極參與美國民權運動的游行,因此他對工會和工人權利抱有一份共鳴和同情,而這件創(chuàng)作于1972年的作品則是響應了當時意大利都靈一家印刷廠發(fā)生的一次工人罷工活動,作品名稱有暗指印刷機器運作的意味。
Installation view of Lawrence Weiner, ‘WITHIN A REALM OF RELATIVE FORM’, Lisson Gallery, Beijing, 27 May – 14 October 2023 © Lawrence Weiner.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Yang Hao
本次展覽還呈現(xiàn)了一部時長18分鐘的影像《沉或泳》(SINK OR SWIM, 2003)。以卡通風格和拼接鏡 頭為特點,作品融合了實景片段、動態(tài)繪圖、文本和圖像,與水和天空有關的視覺及語言符號反復 出現(xiàn),探討著知識、感官和語言之間的關系。此外,展覽還展出了一段來自1969年的采訪錄像,影片記錄了韋納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接受CBC電視臺的訪問;而在同一影片中,觀眾還可以看到韋納演繹他的表演作品《一支被扔進大海的標準染色劑》(ONE STANDARD DYE MARKER THROWN INTO THE SEA, 1968),以及藝術家闡釋他作品的意圖和功能。
Installation view of Lawrence Weiner, ‘WITHIN A REALM OF RELATIVE FORM’, Lisson Gallery, Beijing, 27 May – 14 October 2023 © Lawrence Weiner.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Yang Hao
南展廳
里森藝術家 約翰·亞康法
個展「機場」
2023年5月27日至10月14日
藝術家兼電影人約翰·亞康法 (John Akomfrah) 的中國首次個展將在里森畫廊北京空間呈現(xiàn),展出一件三頻影像裝置《機場》(The Airport,2016)。該作品圍繞希臘歷史、2007至2008年的金融危機及其創(chuàng)傷展開沉思。
Installation view of John Akomfrah, ‘The Airport’, Lisson Gallery, Beijing, 27 May – 14 October 2023 © John Akomfrah.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Yang Hao
時長53分鐘的《機場》是一件深奧莫測的沉浸式影像裝置,其敘事跟隨一位宇航員的腳步展開,他降落在希臘南部,并把基地建立在雅典附近的一座廢棄機場。影像中有許多無家可歸的神秘人物,比如一位身穿晚禮服、重溫自己的過去與未來的老人,以及一只獵食的猩猩和幾個孤獨的旅人。藝術家借鑒希臘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 的移動長鏡頭,對雅典及希臘南部的景觀進行了跟拍。通過如夢似幻的場景,作品探討著帝王統(tǒng)治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深掘縈繞著人們集體意識的記憶——這些徘徊不散的往事既體現(xiàn)于實體的建筑遺跡中,也存在于幾代人的心靈軌跡中。
John Akomfrah, The Airport (Still), 2016. Three channel HD colour video installation, 7.1 sound, 53 minutes © Smoking Dogs Films.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亞康法在這件作品中還呼應了兩位電影大師的創(chuàng)作——影片松散靈活的時間線參考了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1968 年的電影《2001 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對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的借鑒則體現(xiàn)在鏡頭、角色與場景的持續(xù)移動,及其呈現(xiàn)出的詩意。
nstallation view of John Akomfrah, ‘The Airport’, Lisson Gallery, Beijing, 27 May – 14 October 2023 © John Akomfrah.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Yang Hao
《機場》是亞康法眾多極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他在1980年代以“黑人音頻電影團體” (Black Audio Film Collective) 創(chuàng)始成員的身份嶄露頭角。在過去的40年里,亞康法一直用影像來挑戰(zhàn)傳統(tǒng)歷史觀,直面后殖民主義、非裔種族身份認同、離散經(jīng)驗、人口遷移以及環(huán)境破壞等議題。他以蒙太奇與拼貼技術聞名,作品以融合影像資料、新聞片段、攝影靜幀與全新拍攝的素材為特色。通過哲學辯證法,以及采用來自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圖像,亞康法構建出復雜巧妙的觀影體驗,邀請我們以批判性的視角審視歷史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