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比我老的老頭》曾經風靡大江南北,一篇描寫表叔沈從文的《這些憂郁的碎屑》曾令無數(shù)讀者感慨落淚,今年的上海書展上,人民文學出版社隆重推出藝術大師黃永玉精心雕琢的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使上海讀者能夠先睹為快。
藝術大師的人生長卷
提起畫家、作家黃永玉,在中國美術界和文學界無人不曉,這位生于湘西鳳凰的藝術大師的九十載人生經歷本來就是一個傳奇。在戰(zhàn)亂年代他自學美術、文學,以木刻開始藝術創(chuàng)作,后拓展至油畫、國畫、雕塑、工藝設計等藝術門類,在中國當代美術界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套色木刻《阿詩瑪》和貓頭鷹、荷花等美術作品。他設計的猴年郵票、“酒鬼” 酒的包裝,廣為人知,深受大眾喜愛。
黃永玉將文學視為自己最傾心的“行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長達七十余年。他孜孜不斷地創(chuàng)作,不斷推出新的作品,詩歌、散文、雜文、小說諸種體裁均有佳作。先后出版《永玉六記》《吳世茫論壇》《老婆呀,不要哭》《這些憂郁的碎屑》《沿著塞納河到翡冷翠》《太陽下的風景》《比我老的老頭》等作品。
詩集《曾經有過那種時候》榮獲1982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舉辦的“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新詩(詩集)獎”。這次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朱雀城》是黃永玉先生花費六十年時間,精心雕琢的關于湘西、關于一座充滿傳奇的城池的長篇小說。
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時間之長、受到關注程度之高在當代文學作品中罕見的,據(jù)作者稱,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上世紀四十年代即已動筆,歷經動蕩的歲月,幾次停輟,至作者八十多歲始得以續(xù)寫,經過一個甲子的磨礪和雕琢,在九十高齡的今天,黃永玉先生終于將這部充滿靈性和人生歷練的長篇小說第一部分創(chuàng)作完成。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是一部體量巨大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作者漂泊一生的人生傳記,計劃寫作三部。現(xiàn)已在進行第二部“八年抗戰(zhàn)時期”的創(chuàng)作。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剛剛結集出版的第一部《朱雀城》是以黃永玉先生的故鄉(xiāng)和他小時候經歷的人和事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描寫的是作者童年生活過的故鄉(xiāng)風貌。一個人和一座城池提起湘西,沒有人不知道現(xiàn)代文學大師沈從文,沒有人不知道他筆下的“邊城”,而他的表侄黃永玉一篇《這些憂郁的碎屑》,更讓沈從文在歷史重重迷霧中的背影清晰如昨。
事實上,湘西鳳凰,這個出過民國總理熊希齡、文學大師沈從文的傳奇“邊城”,也滋養(yǎng)了藝術大師黃永玉。黃永玉將文學視為自己最傾心的“行當”,而今,九十高齡的黃永玉通過自己的筆,讓民國時期的鳳凰,以“朱雀城”之名,在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中再度復活。這是一部濃墨重彩的歷史生活長卷,一幅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邊城風俗圖畫。飽含黃永玉先生對故鄉(xiāng)的深情,他曾稱沈從文先生的《長河》是“與家鄉(xiāng)父老子弟秉燭夜談”的“知心的書”,這些話反過來也映照了黃永玉自己的長篇創(chuàng)作。
作者少小離家,一生漂泊,親身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歷史風云變幻,這一次遙遠的回望和凝視,留戀、尋找、執(zhí)著、透徹,種種的情緒和情感集結糾纏。這一份深刻的故鄉(xiāng)記憶和生命體驗,使小說原汁原味地還原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湘西邊城活潑多彩的生活景象,極其生動細致地刻畫了作為湘西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的朱雀城的各個側面,它所經歷的重要歷史事件,生活在其間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種種歡樂與悲苦、呼吸與悸動,構成一座古城的勃勃生機。
黃永玉的筆觸老老實實、耐心細致,一筆一筆從容不迫,某一天的美景、那條美麗的河,河邊“打波斯”野餐的從黃埔軍?;貋硇菁俚闹烊赋堑哪贻p子弟,許多這樣值得記錄的美麗的時刻被作者一一描畫出來,最愛的老師、保姆、苗族小伙伴,最崇拜的民間藝人,形形色色的朱雀城的人們,聲色口氣,俱活靈活現(xiàn),有了呼吸和體溫。小說筆法看似十分隨意,實則取材極為嚴謹,細節(jié)準確;語言尤其值得稱嘆,它得力于“故鄉(xiāng)思維”,獨具鳳凰特色和鳳凰風格,更是文學的升華與藝術的呈現(xiàn)。這次人文社推出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不僅收錄了133幅黃永玉先生手繪插圖,還有他專為讀者設計的珍貴藏書票和寫給讀者的“獻辭”,極具紀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