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期:2008年11月8日- 12月21日
展覽時間:周二至周日 11:00 – 18:00
Exhibition duration: 11.8.08 – 12.21.08
Exhibition time: Thu-Sun, 11:00-18:00
Boers-Li 畫廊將于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于Boers-Li畫廊小空間舉辦藝術家楊心廣在北京的首次個展 ——“行道遲遲”,透過展出的木雕及陶器作品,楊心廣進一步拓展他對形體和物質的詢叩。
楊心廣,1980年生于湖南,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xiàn)居北京。藝術家曾參與一系列國內群展,在年輕雕塑家中,他表現(xiàn)突出。楊心廣的作品游弋于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主敘事以外,繞開了對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對政治的抗議, 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家的內省。其作品對身體和觀者的現(xiàn)象學聯(lián)系令人聯(lián)想起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對材料與空間的開放性又與貧窮藝術(Arte Povera)如出一轍。
木料,陶土和石塊是楊心廣雕塑的主要素材。雖然工序對雕塑作品舉足輕重,但是成品往往才是重點所在(有異于一體的藝術品),楊心 廣的作品本身悉數(shù)封存了生產(chǎn)的全部痕跡。
是次展覽主要展出楊心廣的新作,它們保留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一貫特點, 當中包括流線型的陶器, 木鉤, 鉆了孔的石塊, 經(jīng)過削刮的木材, 木樑和平面木板。
這些作品旨在詰問形體的語言和物質的本質。在此,形體即語言。一如索緒爾的人類語言概念,楊心廣作品的形體絕非單純的工具。形體某種程度上可被利用于塑造物質客體,與此同時它通過雙向的多元決定過程模鑄了書寫者本身。
此種形體折射了欲望在物質處理過程的角色:物質被處理的同時,依附其本身的文化價值同時遭到揭示和破壞。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在處理素材時的自覺行為是必要的輔助。比方說,當土以蛇的形態(tài)展現(xiàn),無生命的土和有機的蛇之間的關系轉變?yōu)殡p重轉喻,其專橫/齊平于生死之間的張力。
但另一方面,楊心廣強調他的工序創(chuàng)作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形體來研究物質, 或是對物質本質的探索。這些作品追求自然的“初始”狀態(tài),并探尋這種狀態(tài)被藝術轉化的可能性。楊心廣順應素材固有的特質去創(chuàng)造作品,從而揭露物質性的文化內涵與構造,觀眾在觀賞作品時能感受到藝術家改變素材外形同時賦予其意義。
出乎意料的是,在成品出現(xiàn)前,楊心廣拒絕為他的作品給出概念上的闡釋。實際上他一般并不知道作品的素材到底會把他引領到哪一個方向。楊心廣這種不淡化主觀性的生產(chǎn)風格,一方面質疑藝術家的主體性和責任,另一方面平衡了文明和原生自然(越過自覺的文化指涉的孤寂空間)的分界。
這些雕塑漠置空間,縱使他們的構成很大程度上依賴正負空間的相互作用,而且空氣是這些作品的主要構形物,觀者還是能觀察到這種空實際上被形體 –物質的語言–所消耗。
【編輯:霍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