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混合的公共性與私密性: 第三屆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

開幕時間:2018-09-28

開展時間:2018-09-28

結束時間:2018-11-28

展覽地址:北鎮(zhèn)文化產業(yè)中心(遼寧,北鎮(zhèn))、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

策展人:漢斯·德·伍爾夫,蔡萌,安吉拉·費雷拉,何伊寧

參展藝術家:蒼鑫,高孝午,梁長勝,豈夢光,魏野,葉永青,伊靈,鄭澤生

主辦單位: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展覽介紹


  宗旨與意義
  已經成功舉辦過兩屆的“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靈光與后靈光”和“陌生的亞洲”,獲得了業(yè)界及相關領域的廣泛關注和認可。作為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品牌展覽之一,該項目旨在觀察攝影這一特殊的介入、應用和不斷自我更新的媒介與載體,如何不斷參與當代文化敘事與藝術新秩序及新格局的建構之中;我們希望通過引進西方經典和當下國際前沿的攝影資源,并以秉持未來性的眼光,以期發(fā)現(xiàn)、扶持富有天賦和潛質的中國青年攝影師,鼓勵他們在攝影語言上的探索與觀念拓展,推廣并提升中國當代攝影在國際藝術界的影響力和認知度;從而希望能對中國攝影的發(fā)展做出一份貢獻。
  本屆雙年展作為首屆北鎮(zhèn)國際攝影大展“主題展”板塊展開策劃,展覽將在遼寧北鎮(zhèn)文化產業(yè)中心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兩地同時舉行。屆時將有來自全球范圍內的80位左右藝術家的近1000余件作品參展,同時還將舉辦系列學術研討會、論壇、講座及公共教育活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繼續(xù)秉持把當代文化、藝術界的前沿思考和組織方式帶入中國攝影和影像領域,意在提升該領域的文化高度、學術廣度、交流深度和國際化程度。通過攝影這一具有廣泛性、當代性、實用性和日常性的視覺表達媒介,傳遞并呈現(xiàn)出當代攝影家、藝術家圍繞歷史與社會現(xiàn)實、藝術及自我主體所展開的既嚴肅又深入地思考,并以此啟發(fā)更多的人們重新反思攝影、認識攝影、探索攝影。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此次與地方政府的文化項目合作,探討一種大學美術館社會性、公共性移植與轉化的新型展覽制度關系,并以此為契機,帶動、促進文化相對欠發(fā)達地區(qū)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建構新時期文化藝術交流的新品牌與新平臺。
  主題闡述
  攝影自誕生之日起,作為一種新出現(xiàn)的技術、手段和應用媒介,始終離不開公共與私密性這一話題。無論是早期攝影師在公共空間實施的帶有私密性的拍攝與觀看行為,還是在今天這個人手一部智能拍照手機與移動網絡和社交媒體結合而誕生的影像民主化,以及當代藝術中不斷演進的數(shù)據可視化的當下,攝影越發(fā)成為一種廣泛延伸、參與、介入以及建構人類公共與日常生活的重要媒介。于是,攝影的公共性與私密性在現(xiàn)實與虛擬空間不斷地沖突、對抗、磨合并且蔓延,從而不斷地改變著人類的表達方式、交往關系、行為習慣,以及填滿我們公共與私密的生活空間。終于,在攝影的大規(guī)模介入下,公共與私密空間被重組,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邊界被重構,他者與我者亦被重新定義。在這些關系發(fā)生改變的過程中,攝影與歷史、現(xiàn)實、宗教、哲學、文明、戰(zhàn)爭、科技、政治以及人類情感等諸多要素都在此刻發(fā)生著一系列新的糾纏與共振。它作為媒介或橋梁夾雜其中,不斷在公共與私密兩個維度展開表演。那么,在這樣一個公共性與私密性混雜的時空情境里,一個極度復雜的組織形式與思想方式中,以及一個充滿儀式和荒誕感的場域內,如何開展一場思想冒險——這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它跟我們的關系怎樣?在這個也許是烏托邦(Utopia)或是惡托邦(Dystopia),更或者是異托邦(Heterotopia)抑或是進托邦(Protopia)[1] 的思想疆域和視覺劇場內,我們如何通過攝影處理公共性與私密性之間的關系與表達,將成為我們在一個相對宏大、遙遠和更高坐標點上所構筑的共同追逐的目標,并將構成我們思考、策劃這個展覽的主要基點。因此,本次展覽我們將圍繞攝影作為一個涉及多學科研究的廣泛領域,圍繞攝影的社會性、公共性和私密性互相混合的復雜話題,探討它在公共與私密這一充滿張力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產生的意義。
  [1] 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指出:真正的反烏托邦和電影《瘋狂麥克斯》(Mad Max)毫無相似之處,倒更像是舊時的蘇聯(lián):那里不會無法無天,反而充斥著令人窒息的官僚機構……不過,反烏托邦和烏托邦都不是我們的歸宿:歸宿會是“進托邦(Protopia)”更準確的說,我們已經到達了進托邦。進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變化的狀態(tài),是一種進程。在進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雖然變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點點。它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進,也是一種溫柔的進步。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將吸收往屆攝影雙年展的經驗,并反思其不足,展覽策展團隊將根據“混合的公共性與私密性”這一主題,嘗試用一種帶有實驗性和挑戰(zhàn)性的組織關系和思想方法進行策展,希望能夠呈現(xiàn)出一個不同以往的攝影雙年展。
  | 總顧問 |
  范迪安(中國)
  現(xiàn)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國家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
  長期從事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當代藝術批評與展覽策劃、藝術博物館學研究。曾發(fā)表美術研究與評論上百萬字,策劃百余項反映時代主題和中國美術發(fā)展成果的學術展覽,組織大量國際藝術交流活動,與國際著名藝術博物館和美術院校建立合作關系,促進各國優(yōu)秀藝術成果交流,提升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油畫作品參加多種學術展覽。
  | 展覽總監(jiān) |
  王璜生(中國)
  美術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協(xié)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德國海德堡大學客座教授。原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廣東美術館館長。曾獲法國政府頒發(fā)的“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意大利總統(tǒng)頒發(fā)的“騎士勛章”。并曾創(chuàng)辦、策劃“廣州三年展”“廣州攝影雙年展”“CAFAM雙年展”“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和“中國人本 · 紀實在當代”攝影展等大型展覽。其藝術作品被大英博物館等多家國際博物館收藏。
  張子康(中國)
  現(xiàn)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教授。曾任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廳副廳長(援疆任職)、新疆畫院院長、文化藝術出版社社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當代藝術院副院長、國家畫院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今日美術館館長、《東方藝術》《今日美術》雜志主編。兼任博物館協(xié)會美術館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實驗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 策展團隊 |
  漢斯·德·伍爾夫
  (Hans De Wolf,?利時)
  漢斯教授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從事藝術史和考古學研究。2002年,由于他對于馬塞爾·杜尚作品《大玻璃》革命性的研究,漢斯獲得了博士學位,而杜尚的這個作品被認為是20世紀最為復雜的藝術作品之一。就這個相關的主題,漢斯在許多國際性雜志上刊發(fā)了論文。他曾在柏林漢堡火車站美術館、柏林現(xiàn)代美術館擔任多年策展人工作,并同時任教于柏林白湖藝術學院。2005年,他創(chuàng)立了布魯塞爾藝術博士學位課程“平臺”(The Platform),并擔任常務總監(jiān)。他同時擔任布魯塞爾藝術中心T(he Palais des beaux-arts)高級顧問。目前,他正在籌備一個大型的杰夫·沃爾的展覽并已出版相關畫冊。
  蔡萌(中國)
  美術學博?,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副主任,副研究員,策展?,并兼任《?學與美術館》副主編。曾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和?東美術館。其碩?和博?論?均以1976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攝影為研究?向,探討中國當代攝影演變與發(fā)展的內部邏輯及其對應的藝術思潮與外部?化問題。曾策劃的展覽有“第三屆?州國際攝影雙年展”“景觀·靜觀”“原作100”“CAFAM未來展”“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中國當代攝影2009—2014”和“羅杰·拜倫:荒誕劇場”等多個展覽。2013年他發(fā)起了國內?個攝影理論獎“林茨攝影理論獎學?”并擔任學術主持。
  安吉拉·費雷拉
  (?NGELA FERREIRA,葡萄?)
  又名貝林迪(BERLINDE)是葡萄?藝術家和策展?,在葡萄??尼奧?學和巴西?約熱內盧聯(lián)邦?學攻讀博?學位。安吉拉是葡萄?布拉加的葡萄?國際攝影節(jié)(Encontros da Imagem)聯(lián)合創(chuàng)始?。她根據??在藝術攝影領域的專業(yè)背景和專長,為各類雜志提供展覽和?章,采訪國際藝術家,并將他們的作品介紹到歐洲和拉丁美洲。她在歐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特別是巴西,委托進?當代攝影創(chuàng)作和策展,并出版了有關葡屬印度以及巴西?著社區(qū)的彩繪肖像的照?和?字。安吉拉現(xiàn)任葡萄?波爾圖理?學院傳媒藝術與設計?級學院的兼職教師,從事混合攝影研究領域的?作,以及巴西福塔萊薩攝影博物館(Photographic Museum of Fortaleza)藝術顧問,也是巴西福塔萊薩塞阿拉?化局攝影項?負責?。
  何伊寧(中國)
  攝影史學者,策展。畢業(yè)于倫敦藝術?學倫敦傳媒學院,新聞與紀實攝影碩?學位。2010年開始從事攝影及藝術、??類專題、專欄寫作,策展,攝影類圖書編寫及翻譯等?作。她關注攝影作為?種出?藝術?由的實踐,在回應和提出與歷史和當下相關的社會議題時的有效性、多樣性和跨學科性。其策劃的展覽曾先后在國內及歐洲的博物館、美術館、藝術空間和攝影節(jié)展出。2014年初她創(chuàng)辦Go East Project,旨在通過博客、展覽、以及出版等?式向西?推?中國當代攝影,并幫助年輕攝影師搭建國際化的攝影平臺,探索攝影的?限可能。?2016年起擔任Brownie Art Photography藝術顧問。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