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眾家觀點:抽象藝術的現狀與未來

來源: 99藝術網 2021-10-09
2021年9月28日,在北京壹美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中西方哲學對當代抽象繪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的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以“我的心即漩渦——劉可作品展”為切入點,就“當下抽象藝術的現狀與未來”和“傳統抽象繪畫與當下抽象繪畫的轉變與發(fā)展”兩個議題進行學術討論,深入探討了當代抽象藝術在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領域中的相關問題。 本場研討會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易英主持,顧振清、宋光智、劉禮賓、劉可、李笑男、趙炎、朱橙、張晨、程辰從抽象藝術歷史、哲學觀、繪畫語言的深層意義等展開了多角度、多維度的探討。 論壇現場嘉賓發(fā)言 01 現成品與物質感
劉禮賓
劉禮賓//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教授 劉可走向裝置是必然的。一個抽象藝術家在畫面語言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必然會走向物質語言。絲網等現成品的出現,標示著劉可的創(chuàng)作會在多種物質的敏感性上作出更多嘗試。
劉可
劉可//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副院長、油畫系主任、華僑城盒子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 物質感是從抽象表現主義到極簡主義,一些藝術家,比如斯特拉,羅伯特·莫里斯的作品中所具有的屬性。 在創(chuàng)作時,我始終想消除自己附加給觀眾的主觀性,因此希望有一個中間的、物質的、理性的層面來解決這個問題。由此我想到窗戶作為一個中介,所形成兩端的相互性,即我可以通過窗戶看,對方也可以通過窗戶看我。

李笑男
李笑男//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藝術學系主任 劉可作品中對閃光材料的使用,形成了一種對觀者視錯覺的主導性。閃光的顆粒會將觀者的視覺集中在物質性的表面。但這種物質性又與早期抽象表現主義討論的純粹繪畫的物理性不同。 對窗戶、紗窗等現場品的使用,增加了畫面空間的進深感,從而實現了一種“觸覺的空間”,這與格林伯格提出的視覺的空間是不同的。
研討會現場
02 抽象藝術史的研究角度
易英
易英//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從美術史角度來看,如果排除純粹形式的話,藝術受到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社會性”,在古代社會里體現為宗教和權力;在現代社會體現為科學技術,包括現代性和后現代性。二是“現代性”?,F代性的概念有點含糊,但主要指向的是高科技。 劉可的藝術中具有科技的因素,同時他力求走出形式美,進入到社會性的空間關系中。但進入社會空間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作品具有社會性的特征,而是進一步對形式進行強化。這個形式是在現代性制約下的絕對純粹形式主義的形式。
研討會現場
劉禮賓// 上世紀70年代末,吳冠中提出“形式美”的問題。80年代初期因為國外展覽的進入,1983年關于“抽象藝術”激發(fā)了激烈的理論和觀點沖突。抽象藝術進入中國后,我們對抽象的闡釋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 一是延續(xù)西方文藝理論的脈絡,把中國抽象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放在以格林伯格和弗洛伊德等為代表的理論語境里去闡釋; 第二是與傳統連接。用傳統理論來解釋西方的抽象或者是中國早期的抽象藝術,更多的是從樣式或者語言上進行闡釋,并沒有涉及到主題; 第三,認為抽象是一種對抗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的藝術形式。 劉可在2012年轉型后的創(chuàng)作,與蔣志和劉韡在“視覺性”上有了一定的相似性。劉韡提出的“視覺越純粹越具有評判性”,與早期的對于中國抽象藝術三種闡釋的第一個方向有了結合,但這種結合也帶了問題:放在中國語境里,這些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觀念是成立的,但基于視覺沖擊力的中國抽象藝術,與西方抽象藝術家具有藝術史延續(xù)性的創(chuàng)作進行對抗的時候,在展場效果、藝術史脈絡背景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有關話語權闡釋的問題。
劉可,2021無題19,155×130cm,布面綜合材料,2021
03 抽象藝術的敘事方式
趙炎
趙炎//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世界美術》雜志編輯 我想從劉可的作品出發(fā),談談后抽象時代理解抽象藝術的三種敘事維度及相關的問題。 第一種是形式維度。如果回顧文本,重新去看羅杰福萊到格林伯格的藝術理論脈絡,會發(fā)現他們的平面性并不僅僅是純粹的形式本身。格林伯格的形式和平面的問題背后具有非常強有力的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考量和暗示,所以他把平面性理解成在特定的歷史發(fā)展時期,衡量一種特定文化全面性的標準。在處于后抽象時代的當下,對于抽象藝術平面性問題的討論,不應該被膚淺化。 第二種是材料維度。對材料問題進行探討要回到格林伯格。格林伯格強調現代主義藝術發(fā)展的歷史是一段不斷向媒介抵抗、讓路的歷史。換句話說,就是要凸顯媒介和材料的價值。 第三種是文本敘事的維度。假如我們從藝術史的發(fā)展脈絡去回顧抽象藝術的敘事方式的話,會(粗略地)發(fā)現兩種類型:一、通過作品標題的暗示設定一個特定的意象指涉,比如關于精神性、關于情感、關于某個場景、事件或物品的暗示等等;二、消減意象、文本,比如一些抽象藝術作品的標題就是編號而不做過多解釋。
研討會現場
04 中國抽象藝術創(chuàng)作與研究中 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方向
宋光智
宋光智// 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版畫系主任 當代藝術具有豐富的不可確定性,同時強調過程而非結果。正因為存在不可確定性,所以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通過劉可的藝術,我們可以看到當代藝術中想象力超越知識的一面。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這是很重要的方法論,因為藝術的魅力與深刻的觀念在很多時候是無法用語言進行徹底解讀的。
顧振清
顧振清// 當代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 人類的知識系統無法完全匹配所有的數學真理和宇宙奧秘。人類最終只能用一種隱喻的方式表達,而劉可的作品恰能調動觀者一種情緒、賦予觀者一種能量。劉可在畫面里賦予觀看對象一種能夠“激活”他人的情緒,蘊含能量和信息的傳遞。這是一種超越物質存在的能量和信息,使人們突破現有的知識框架和感知經驗,領略到知識和經驗以外的存在和真理。 面對知識黑洞的事件視界,人類能夠做什么?只能希望劉可這樣的藝術家繼續(xù)往前走,為我們帶來未知領域的知識和啟示。
劉可,《我的心即漩渦》,效果圖,裝置、鋼板、銅版噴漆,495×495×33cm、96×132cm,2021
劉禮賓// 如何對弗雷德所批判的“劇場性”(聯系到中國的“天人合一”)進行再批判,我覺得是中國抽象藝術的一個關鍵點,這不僅涉及到藝術創(chuàng)作,也需要批評理論的建構。 劉可// 抽象只是概念中的抽象,而非視覺上的。從概念上說,線是只有長度的,但如果我們能看到這根線,那就說明它具有一定有寬度。我想,真正的抽象性在于它的折疊和變化中,抽象的形式應該是一種形式之間的關聯。 李笑男// 在抽象作品中使用現成品也引發(fā)了一個問題。通過施坦伯格關于“平板式繪畫平面”論點,當把作品視為一個“信息表面”的時候,可以尋找到劉可作品中,抽象語言之外的社會性。 通過這個“信息表面”,藝術家可以把畫框之外的社會性轉化為一種架上的方式,我想這一努力也構成了劉可的抽象作品與歷史上的抽象繪畫之間的差異,也將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進路之一。 趙炎// 今天像康定斯基那種純粹抽象的敘事方法已經終結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社會性的敘事。社會性可以通過多方面進行暗示,包括直接的社會性和間接的社會性,但不管怎樣,對藝術來說,最根本的問題是“人”的問題。 我們今天的人也早已不是自然的人了,而是一種技術性生存與技術性存在的人,這是當代藝術不可逃避的、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劉可,圣維克多山巖石之三,布面綜合材料,155×130cm,2017
朱橙
朱橙//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設計研究院副研究員 當抽象藝術的“形式”不再是核心時,更抽象的“理念”將成為新闡釋的核心。 抽象繪畫與其觀念在思想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是“詩人語言”。如果不經過藝術家的闡釋,觀看者、哪怕是藝術從業(yè)者也很難理解或是觸及到觀念的核心。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的寫作,包括建立在哲學觀念基礎上的寫作顯得尤為可貴。
張晨
張晨//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實際上德勒茲對于幾何抽象與抽象表現主義都是有一定的批判,并不是說哪種好、哪種壞,其中并不存在某種等級的關系,而是主要通過對于李格爾概念的引述與轉換,強調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身體性:身體從來是反對再現的,它沖破了表象與形式的枷鎖,通過將作品與身體、觸覺相連,繪畫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問題便顯得沒那么重要,而共同歸于一種對再現的批判,并因此具有了思想的深度。
程辰
程辰//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講師、壹美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 論壇最后,壹美美術館藝術總監(jiān)程辰表示,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壹美美術館將繼續(xù)發(fā)揮展覽和理論研究等相關功能,持續(xù)展示、梳理、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優(yōu)秀成果,全力嘗試以藝術和科技結合的方式發(fā)現和挖掘優(yōu)秀藝術作品,為我國科技工作者理解抽象藝術,為文化藝術建設貢獻力量。
研討會嘉賓合影

關于論壇嘉賓發(fā)言更詳細的文字資料請點擊鏈接:

壹美論壇 | 中西方哲學對當代抽象繪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

本文圖片來源:壹美美術館

文字:王姝

視頻:葉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