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你是不是很久沒有痛快地旅行?翻著曾經拍過的照片和視頻,內心是否難掩沮喪?
不要難過,有位藝術家兼旅行達人給我們示范,如何再現(xiàn)栩栩如生的遠行回憶。
“旅行達人”亨利·馬蒂斯: 我所看到過的一切造就了我
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說的“我所看到過的一切造就了我”絕非虛言,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與他的旅行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晚年的馬蒂斯 MoMA 圖
早年他曾學習法律,在一次闌尾炎患病期間發(fā)現(xiàn)了畫畫的樂趣。1891年,他到巴黎朱利安學院學習繪畫,成為布格羅和莫羅的學生。他每天去盧浮宮研究大師作品,仔細臨摹。求學期間他住在圣米歇爾堤岸,隔壁鄰居是畫家埃米爾·魏喜(émile Wéry)。
1895年,他們一起去了布列塔尼的貝勒島(Belle-?le-en-Mer),那是馬蒂斯第一次旅行。
當時他開始學實景寫生,仍帶有學院派的配色思路,沒有活躍鮮亮的顏色,魏喜則擅用原色描繪出更光明的色調,馬蒂斯覺察到了色彩的沖擊。
La serveuse bretoone,1896資料圖
1896年夏天,他第二次到貝勒島旅行,遇到了澳大利亞畫家約翰·彼得·羅素(John Peter Russell),這位后印象派畫家的調色盤最多只有6種鮮亮顏色,涂抹得很豪放,充滿活力。馬蒂斯就被純色的光彩吸引,研究起色彩理論。
追求顏色,對他來說并不在于研究其他畫作,而是研究戶外——大自然光線帶來的靈感。從布列塔尼回來后,他慢慢的開始依照感覺畫畫,朝向色彩發(fā)展。
La desserte ,1896 wikiart圖
La petite porte du vieux moulin ,1898資料圖
回到巴黎后,他頓覺創(chuàng)作無力,便決定探索南方,重獲靈感。他帶著妻兒到圣特佩羅避暑,保羅·希涅克向他展示了“點彩畫派”的技法,并排使用圓形或方形小點作畫。馬蒂斯嘗試了新的方法,盡管他覺得配色單調,但并排使用不同顏色的想法啟發(fā)了他對平鋪色彩的探索。
Paysage de Saint-Tropez au crepuscule, 1904資料圖
1905年,他和安德烈·德蘭(André Derain)在科利尤爾(Collioure)旅行。他們不停地畫畫,就在那時馬蒂斯產生了一筆定稿的念頭——先涂一種顏色,再加另一種,如果兩者不協(xié)調,就用第三種顏色來平衡,直到他覺得自己在畫布上創(chuàng)作了和諧統(tǒng)一。
Fenêtre ouverte à Collioure,1905資料圖
同年巴黎秋季藝術展上,馬蒂斯和德蘭的畫作引起轟動,因評論家一句“那個展廳里都是野獸”,藝術史上的“野獸派”(la fauvism)由此誕生,馬蒂斯也成為了該流派的領軍人物。
他本人覺得那評論家為他們“貼標簽”,后來他以挑釁和大膽的精神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經典,通過用顏色創(chuàng)作更強烈的視覺效果和情感沖擊。
但馬蒂斯的心思并不在于名望,而是把目光投向遠方。1906年,他到阿爾及利亞采風,收集了許多面料、地毯和陶瓷等等,它們經常出現(xiàn)在他的繪畫中。
Nature Morte au Tapis Rouge 1906資料圖
3年后,他搬到法國伊西萊穆利諾,后來又到西班牙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格林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阿拉伯文化在圖案、塑形上的創(chuàng)意讓馬蒂斯深受啟迪,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阿拉伯面料的身影。
L'Atelier rose,1911資料圖
1912至1913年,他兩次前往摩洛哥旅行,在妻子的陪伴下到丹吉爾,當?shù)赜旰蟮奶鞖鈳砹素S富的色彩變化,舊城街景、植物、咖啡館都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的對象。
Paysage marocain (Acanthes) 1912資料圖
Café Marocain 1912-1913 wikiart 圖
1917年12月起,他搬到法國尼斯生活,沐浴在地中海的陽光下,創(chuàng)作了《宮女》(Odalisque)系列,再次證明了他卓絕的才華。
花甲之年,功成名就的馬蒂斯已無需向世人再證明什么,但也陷入創(chuàng)作的困境。旅行是他的出路。
1930年,他獨自一人啟程,決心到夢寐以求的波利尼西亞去看看。他從尼斯出發(fā),經過勒阿弗爾,登上橫跨大西洋的巨輪,在上世紀30年代,這是一場很大的探險。
途經紐約時,大畫家第一次看到現(xiàn)代化的摩天大樓和不夜城的色彩,后來乘坐車經過了美國西部,從舊金山登上大溪地號前往新西蘭。
艾蒂安和寶林·席勒(Etienne et Pauline Schyle)夫婦招待了這位老畫家,開著別克汽車載他四處游覽,那里的山景、樹木、花朵和人們,美不勝收。
馬蒂斯還遇到正在拍攝電影《禁忌:南海的故事》(Tabu:A Story of the South Seas)的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和弗雷德里希·穆瑙(Friedrich Murnau)。穆瑙還邀請他同住,兩個人還一起去瀉湖劃獨木舟。
穆瑙和馬蒂斯在大溪地合影,1930 wikicommons 圖
他在大溪地住了兩個半月,就畫了一幅畫,自己還不太滿意。
Paysage a tahiti 1930資料圖
那段時候他常常只用鉛筆畫畫速寫,更多時候只是單純地沉醉在大溪地的美景中。
他也沒有止步,后來又冒險去了阿莫圖群島、阿帕塔基、法卡拉瓦,找到了一直尋覓的東西——大海和天空,無窮無盡的藍和白,純粹而原始的美,沒有任何干擾。
根據(jù)保爾·勞頓(Paule Laudon)2001年出版的《馬蒂斯在大溪地》(Matisse in Tahiti)一書的描述,大畫家在黎明時起床,劃獨木舟、游泳以及在珊瑚和魚類中潛水,這段美麗而奢華的旅程對馬蒂斯的影響,在晚年創(chuàng)作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1941年,72歲的畫家被診斷出患有十二指腸癌癥,幸運的是手術成功,他得以保全性命,但醫(yī)生禁止他乘坐任何交通工具旅行,臥鋪車也不行。
頑強的藝術家以過往的旅行記憶靈感源泉,簡化塑形,在生命最后的階段,用剪刀和彩紙創(chuàng)造了又一個美學高度。
根據(jù)MoMA的資料介紹,一般他會先在一張張白紙上涂上水粉顏料并晾干,然后用大剪刀在選定的紙上裁剪造型,接著用大頭針(可能是縫紉用的大頭針)、圖釘和薄的釘子等來布局和固定剪紙圖樣。起初馬蒂斯和他的助手在工作室里裝裱作品,用一種“點膠”(spot gluing)的方法,即在剪紙下涂抹少量黏膠,后來,巴黎的Lucien Lefebvre-Foinet公司采用了傳統(tǒng)繪畫修復的涂漆襯底工藝優(yōu)化了裝裱,畫家關心的剪紙作品的長久保存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馬蒂斯晚年名作《波利尼西亞,天空》(Polynésie, le ciel)、《波利尼西亞,海洋》(Polynésie, la mer)、《小鸚鵡和美人魚》(La perruche et la sirène)等,都是他在大溪地及以前多次旅行中難忘的畫面的再現(xiàn)和演繹。
Polynesie, la mer ,1946 Mobilier national, Paris/I.Bideau 圖
Polynesie,le ciel ,1946資料圖
La perruche et la sirène,1952-1953 Pictoright Amsterdam/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圖
他運用了大量波浪線,有時還有東方阿拉伯式花紋剪出了很多奇特的形狀,有珊瑚、魚、鳥、水母、海綿、長尾小鸚鵡、女人,果實、葉子,這些裁剪成型,涂有水粉的紙張,像音樂一樣組織起來,為生命和藝術歌唱。
馬蒂斯剪紙工作坊:剪出我們的旅行回憶
近日,一位湖北90后,新銳藝術家張贏把馬蒂斯的這段創(chuàng)作心路分享給劉海粟美術館“馬蒂斯剪紙工作坊”活動的參與者——12位小朋友和他們的家長。
劉海粟美術館新春活動“馬蒂斯剪紙工作坊”活動現(xiàn)場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今年春節(jié)假期,他們都沒有出門旅行,但都很想念“浪”在天涯海角的日子。
“雖然我們無法和大畫家一般,有如此豐富的遠游經驗和創(chuàng)作才華,但剪紙可能是最易于上手的形式,至少可以把旅途中難忘的人事物都剪出來,”張贏說。
張贏介紹馬蒂斯創(chuàng)作生涯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劉海粟美術館4號展廳里專門辟出一塊場地,12種顏色卡紙任孩子們自由選擇,他們分成2組,先剪出自己的圖案,隨后在一起組合拼貼。
創(chuàng)作中的孩子們和家長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有的孩子果斷下刀,有的讓父母找出圖片,先在紙板上畫出圖案,還有的讓父母配合著一起剪,張贏則時不時在一旁和孩子們聊天,問問他們要不要幫忙。
不一會兒,小魚兒、鴨子、恐龍、飛機、熱氣球、花朵、圣誕樹、東方明珠等一個個鮮活的圖樣誕生了!
豐富多樣的圖案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孩子們熱烈地討論,如何在白色背景板上布局,如何顏色搭配,你一言我一語,精彩豐呈。決定圖案位置后,大家又通力協(xié)作,用膠水把紙片貼上,素不相識的孩子和家長分享著旅行的經歷,愉快地完成了作品。
通力協(xié)作的小伙伴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8歲的蘇子喬沒有聽從媽媽的建議,從一開始就很爽快地剪出了海底世界的斑斕畫面:黃色的魚群,綠色的水草,粉色的水母,藍色的海水。
蘇子喬創(chuàng)作的海底世界
“我本來想她因為剛去過廣富林,可以考慮剪幾個建筑,但她有自己的主意,看到她一個個圖案剪出來,我也了解了她內心的想法”,蘇媽媽說。
這也恰恰是主辦方策劃此次活動的緣由之一,劉海粟美術館公共教育部負責人趙姝萍告訴記者,疫情之下,人們出去玩的計劃都被打亂了,我們想知道好動、愛玩的孩子們心里在想什么,希望通過他們自發(fā)的創(chuàng)作來了解他們的心聲。
相比傳統(tǒng)新春主題的剪紙,以旅行為切口讓大人、孩子有了更多創(chuàng)作的內容和空間,而自由剪裁和拼貼也讓大家進入“主動創(chuàng)作”模式,和常規(guī)的藝術課程里老師在臺上講,學生模仿的“被動創(chuàng)作”有所區(qū)別。
劉海粟美術館4號展廳《美術館奇妙日》特展中展示百余位上海中小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
“雖然只有短短的2個小時,但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很多家長也剪了幾個花樣,和孩子的作品放在一起,這也是一組親子創(chuàng)作”,張贏表示,“藝術場館的公共教育更大的意義在于啟迪,不僅對孩子也是對家長,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和我們日常生活有哪些關聯(lián),又能產生哪些互動,希望這些活動能提供一條思考問題的通道,或許還能點燃一些朋友對藝術的熱情和好奇?!?
據(jù)主辦方透露,此次活動創(chuàng)作的兩幅作品可能將在后續(xù)少兒藝術創(chuàng)作展或六一兒童節(jié)特別活動上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