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大為
被稱為“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第一人”的尤倫斯,將徹底退出中國舞臺。
“尤倫斯的這次拍賣,非常迫不得已。”3月的上海,曾任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首位館長的策展人費大為在一場名為“見證尤倫斯”的講座上,慨嘆尤倫斯運營藝術館的不易。
如今,這家支撐4年的藝術館終于不堪重負。
費大為說:“要成立非營利的機構,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實際操作幾乎不可能,可能要等5~10年才能下批文。”和李連杰的“壹基金”一樣,尤倫斯基金會也不能直接在中國注冊。
從一開始,尤倫斯藝術中心(UCCA)就注定是個燒錢的機構?;鹕蠞灿偷氖?,公司化的運作形式要求它必須產生盈利。
UCCA的生存困境讓費大為感到無奈:“必須盈利,5年不盈利就要關停。工商局的人就要懷疑,你們要干嗎?不停地進錢、花錢,又不賺錢,是不是要洗錢?”
2005到2013年這簽約的8年間,UCCA每年的租金費用近千萬元,即便在改造施工的兩年間也要照付。按照國際級美術館的標準打造UCCA,每年也需要巨大的運營費用。費大為說,UCCA的開幕費用就高達上億元,第一個展覽就花了800萬元。
UCCA每年還需向政府交稅。有業(yè)內人士表示,UCCA存在三年多,本身已經(jīng)是奇跡了。
【相關文章】
UCCA公關總監(jiān):尤倫斯出售藝術品與機構沒有關系
造血機制缺失
私人資本運營藝術館的空間有多大?尤倫斯的前車之鑒讓后來者三思。對國內民營資本而言,非營利機構的申請注冊雖已逐漸放開,但造血機制、扶持政策的缺失仍時時牽絆著民營藝術館前行的腳步。
最大的困難來自稅收制度。幾乎所有的民營藝術館都對“免稅”政策翹首以盼。
在歐美國家,非營利性藝術機構的運營建立在捐贈和免稅制度上。個人與企業(yè)向藝術機構、藝術項目進行捐贈或贊助所享受的“免稅”原則,保障了藝術館的生存可能。
例如美國規(guī)定,企業(yè)捐出善款,如數(shù)額超過應繳稅10%,應減免10%稅款,如不到10%,可在稅收里扣除已捐出的善款。中國在這方面的減免額度只有3%,且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常難以落實。
由于許多企業(yè)家沒有時間和精力直接與藝術機構發(fā)生關系,大部分捐款人會將資金捐獻給專業(yè)的藝術基金會。因此,在國際藝術生態(tài)中,基金會制度是民營藝術館得以生存的支撐性制度。但由于缺乏藝術金融立法的基金會制度,國外的私人藝術館不能在中國合法注冊,國內所有中外身份的民營藝術館的運作,實際上都是靠投資人的個人收入或者企業(yè)的宣傳公關費在運轉。
無論是藝術類公募基金會還是非公募基金會,都面臨著很大的籌款壓力。中國還沒有一個藝術類的基金會享有全額捐贈免稅的優(yōu)惠待遇,藝術基金會普遍規(guī)模不大,對于藝術的資助能力有限。因此許多藝術機構和藝術活動仍然依賴于政府的財政撥款。
向國家美術館叫板
私人美術館的建造是正在崛起的又一股潮流。
在浦東湯臣一品的會所大堂內,一些構圖大膽的巨幅油畫奪人眼球。這是上海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的私人藏品。他們與會所達成協(xié)議,不定期在會所布置展覽。
被稱為大陸圈內第一人的劉益謙、王薇夫婦,僅在過去兩年間就花費了20億元購買中國藝術品,其中不少來自尤倫斯的收藏,包括宋徽宗《寫生珍禽圖》(6171.2萬元成交)、吳彬《十八應真圖》(1.69億元成交)、曾鞏《局事帖》(1.08億元成交)以及陳逸飛的《踱步》(4043.2萬元成交)等。
劉益謙夫婦的下一步目標是建造屬于自己的私人美術館――龍博物館,8300平方米的建筑已在裝修中。
2009年11月18日,在上海美術館,王薇首次將自己的紅色經(jīng)典收藏公之于眾,反響熱烈。
“文藝界的領導看了展覽很激動,說我做了一件國家美術館都難以做到的事。”王薇對記者說,“我要做就做到最好,要在兩三年內做到世界高度,和國家美術館競爭。”
對于國內私人美術館的經(jīng)營現(xiàn)狀,王薇早有心理準備:“我們一定會賠錢。每年300萬至500萬元的虧損是可以承受的。如果有人捐助,那當然更好。”龍博物館之外,王薇還計劃打造一家當代藝術館。藝術館躍進潮正在發(fā)酵
對于尤倫斯的離場,甚囂塵上的“陰謀論”和“套現(xiàn)論”之外,更多人開始反思中國藝術生態(tài)存在的問題。
在UCCA開幕前,工作團隊曾專程訪問了100多名藝術界人士:“你們理想中的中國的美術館是什么?”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所有的回復都指向了最低的需求,比如“能不能不收場地費”;“能不能不要強迫我送作品”。
“這很可悲。”費大為說。
喜馬拉雅美術館館長沈其斌告訴記者,民營資本在藝術館投資的整體建設上并不規(guī)范:“大部分是進入了藝術買賣的流通領域,規(guī)范的很少。許多名義上的藝術館實際上是畫廊,掛羊頭,賣狗肉。這也是政府嚴格限制非營利機構注冊的原因,因為整個社會缺乏誠信,政府覺得難以控制。”
2008年起,全國各地民間美術館、藝術館開始遍地開花,名目繁多的文化創(chuàng)意園區(qū)批量涌現(xiàn),眾多藝術家的作品展示空間紛紛被更名為“個人美術館”,一場新的藝術館躍進潮正在發(fā)酵。
【編輯:成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