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年6月6日—2009年6月17日
城市:北京
空間: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策展人:鄒躍進
參展藝術家:馬剛、王劍、王曉偉、白曉剛、石煜、呂中元、劉商英、孫遜、張齊民、張俊明、周武發(fā)、砂金、賀文慶、賀羽、高巖、高翔、袁野、崔全成、謝巖、裴詠梅、潘皓、蔡寶玉、黎旭
2009年6月6日,包括馬剛、王劍、王曉偉、白曉剛、石煜、呂中元、劉商英、孫遜、張齊民、張俊明、周武發(fā)、砂金、賀文慶、賀羽、高巖、高翔、袁野、崔全成、謝巖、斐詠梅、潘皓、蔡寶玉、黎旭共23位當代藝術家共同參展的“展望•學院精神•09”油畫藝術展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覽由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主辦,當代美術理論家、批評家鄒躍進博士策劃,并以學院美術在當代藝術界的影響及動向為主題,探討了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中以學院派油畫藝術代表的當代藝術的生存現(xiàn)狀以及隱藏背后的深層次文化結構。
如果追溯歷史,學院派的傳統(tǒng)最早可以在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意大利尋找到源頭,雖然那時的學院藝術依舊帶有以個人繪畫作坊為載體為貴族服務的性質,但在不自覺中促進集中了最原始的群體藝術面貌,呈現(xiàn)出繪畫創(chuàng)作由個人轉向集體的雛形。到現(xiàn)在,學院已發(fā)展成為藝術進程中最重要的研究與傳播基地之一。自20世紀初以來,中國的美術學院既提供了藝術家生長的土壤,又在藝術與思想領域一次次起到了先鋒作用。學院本身也在一次次洗禮中成長、發(fā)展、壯大。因而,當我們把審視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藝術生發(fā)的重要載體時,學院藝術是我們在研究中不容忽略的重要一面,中國的美術學院提供的不僅是開闊的視野與深厚的修養(yǎng),更提供了按照個人的藝術氣質進行盡可能多方面探索和實踐的條件。
另一方面,學院藝術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自身也會陷于“傳承與發(fā)展”的境界中來。學院藝術區(qū)別于官方藝術和前衛(wèi)藝術的根本之處在于它以藝術史中積累的藝術成就為基礎,以傳承和發(fā)展藝術傳統(tǒng)及其經典為己任,而不像其它兩種藝術形態(tài)那樣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性,時間上的當下性和時效性,以及外在于藝術的功利性、工具性和目的性。所以學院藝術正是在“傳承與發(fā)展”的追求中,確立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地位和意義。
反觀此次展覽的主旨本身,參展藝術家們的共同特征在于,他們都有過在中央美術學院受到訓練的背景。無論從最具象的還是最抽象的畫面中,都可以找到扎實的基本功的痕跡,這是嚴格訓練的結果。無論是再現(xiàn)的還是表現(xiàn)的題材中,都反映著與時俱進的思考與不懈的學術探索精神。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多彩多姿的視覺盛宴,還有為藝術而藝術的決心與智慧。因而,他們總體上的藝術品格既體現(xiàn)了學院藝術敢于不受市場左右的獨立性,也反映了學院藝術堅持思考、不懈探索的學術追求。這里面或許就包含著中國美術界未來的方向,更讓我們可以站在學院提供的平臺上,展望世界美術的未來。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