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來自塞納河的聲音——中國美術館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雕塑院士作品展

開幕時間:2020-09-06

開展時間:2020-09-06

結束時間:2020-11-15

展覽地點:李公堤文化創(chuàng)意街區(qū)

策展人:邵曉峰

參展藝術家:克羅德?阿巴吉、讓·卡爾多、讓·安哥拉、安東尼·彭賽、布里吉特·泰爾齊耶夫

主辦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管理委員會

協(xié)辦單位:圓融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2020年9月6日,由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管理委員會主辦、中國城市雕塑家協(xié)會學術主辦的"來自塞納河的聲音--中國美術館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在位于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的青年雕塑家交流中心開幕。此次展覽由吳為山擔任總策展人、邵曉峰擔任策展人,這是繼中國美術館和法蘭西學院共同成功舉辦"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院士作品邀請展"(2016年)、"不朽的傳承--法蘭西藝術院雕塑院士作品展"(2019年)之后,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的優(yōu)秀作品在中國的再次集中亮相,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5位法蘭西藝術院雕塑院士--克羅德·阿巴吉、讓·卡爾多、讓·安哥拉、安東尼·彭賽、布里吉特o泰爾齊耶夫的37件雕塑作品. 展覽分為"形體交響""理性詩性""人之不朽""自然偉力""心靈抽象""靈魂之軀"6個篇章,將雕塑院士們的作品予以整體化展示與有機性比對。他們以雕塑反映人與自然,心靈與人性,軀體與靈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凸顯了個性化的藝術語言與獨特的風格特色,展現(xiàn)了他們在傳承法蘭西深厚的文化積淀之上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 成立于1816年的法蘭西藝術院是法國最高藝術研究殿堂,位于巴黎美麗浪漫的塞納河畔,其深厚的藝術積淀滋養(yǎng)了安格爾、德拉克羅瓦等蜚聲世界的大師,該院院士被尊稱為"不朽之人",中國藝術家吳冠中、吳為山皆被評選為該院通訊院士。中國美術館是中國美術的最高殿堂,也是中國與國際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蘇州是江南文化豐厚之地,也是當今中國經濟繁盛之地。在風光旖旎的蘇州金雞湖畔,通過中國美術館館藏法蘭西藝術院院士雕塑作品的展示與傳播,將給觀眾帶來一場法蘭西藝術的精彩巡禮,為認知當代法國藝術提供經典案例與重要借鑒。 參展藝術家: 克羅德·阿巴吉院士畢業(yè)于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曾獲法國"布德爾雕塑獎",2014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輪值主席。其作品善于融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特別是通過具有原創(chuàng)性、符號化"衣服"的造型、結構與紋理,反映藝術的存在感和神秘感,表現(xiàn)對"人"的深刻認識與理性思考。 讓·卡爾多院士求學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后任教于該校。1992年-1997年,他擔任法蘭西藝術院主席。他以簡約而富于生命張力的藝術語言為20世紀的眾多偉人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經典雕像,在"人"的主題上構建了不朽風格。其雕塑人體中的軀干塑造,富于殘存感、截斷感與律動感,顯示了強韌而集中的象征性與寄托性。 讓·安哥拉院士生于藝術世家,學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建筑系,2019年當選為法蘭西藝術院輪值副主席。在人與空間、風景的對話中,在人和山石的對應中,他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雕塑語言與顯明的藝術形式,在視覺上顯得層層疊疊、厚實莊重。 安東尼·彭賽院士于1942年至1945年學習于洛桑美術學院。他是法國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他以特有的敏感與敏銳,觀照客體與物象,體悟形式與語言,研究運動與平衡。在其作品中,通過塑造與心靈對應的抽象造型,在回旋、運動的韻律中展示形體的平衡性與完整性,折射出生命的自然與永恒。 布里吉特·泰爾齊耶夫院士自幼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其母是鋼琴家、畫家,其父是雕塑家(布德爾的學生)。1997年,她榮獲"布德爾雕塑獎"。其作品《守夜人》系列均為柱狀造型,通過軟泥和硬金屬的對峙與碰撞,相互吸收力量,反復堆積而成軀干,其肌理,其部件,試圖掙脫壓迫和束縛,誕生動靜集合、虛實相生的形體。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