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器道并重 一人一品 2016年中國國家畫院楊曉陽工作室結業(yè)展

開幕時間:2016-10-04 14:30:00

開展時間:2016-10-04

結束時間:2016-10-07

展覽地址: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參展藝術家:王平,王興華,王伯勛,王學輝,王曉銀,毛娜,朱盡暉,劉云,劉西潔,劉軍利,李振良,李寬,李望平,楊藩,吳昊,張立,張立奎,陳爭,陳慶華,陳聯(lián)喜,武小川,周一新,周士鋼,顧平,黃慶安等

展覽介紹


10月4日,中國國家畫院楊曉陽工作室結業(yè)作品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行,共展出20余位學員的近150幅中國畫創(chuàng)作。此次展覽是繼7月7日楊曉陽工作室結業(yè)作品展第一批學員展出后,第二批學員的作品展。中宣部原秘書長官景輝,中央編辦原副主任王瀾明,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名譽院長龍瑞,常務副院長盧禹舜,副院長張曉凌、張江舟,院長助理紀連彬,李延聲、苗再新、邢少臣、趙奇、李洋、范揚、蘇志鈞、喬宜男、崔進、方向、陳鵬、王曉輝等知名藝術家,以及楊曉陽工作室王平、王興華、王伯勛、王學輝、王曉銀、毛娜、朱盡暉、劉云、劉西潔、劉軍利、李振良、李寬、李望平、楊藩、吳昊、張立、張立奎、陳爭、陳慶華、陳聯(lián)喜、武小川、周一新、周士鋼、顧平、黃慶安等30余位學員出席開幕儀式。開幕式由張江舟主持。
與以往常見的導師工作室作品展不同的是,兩層展廳的近150幅作品呈現(xiàn)出了完全異于導師創(chuàng)作樣式而自成面貌的多樣性,探索性的元素更為新鮮,這種更為自由和多元化的表達在同門師生展上并不多見。對此,自身即擔綱工作室導師的邢少臣認為,展覽表征出的這一特點正是楊曉陽工作室教學的獨特性所在。他說:“今天展出的學員作品,較為立體地映射出楊曉陽所堅持的‘一人一品’教學理念的成功。藝術家按照個人的性格特點,挖掘著自己對藝術、對自然、對生活的理解,每個人的風格特點都很鮮活,觀眾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藝術家自我。這些學員雖在一起學習,卻并沒有擠在一條路上,而是保持著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受力和生動性,這對我工作室的教學也頗有啟發(fā)。”
“作為這個班最早的學員,20年后我還會慶幸地說,我曾是這個班的學員。”顯然,在這一點上,參展藝術家、楊曉陽工作室學員、湖南省畫院院長劉云有著更為直觀地感受。他說:“楊院長在教學上有一種開放的包容,有著對藝術家品性、心性的錘煉這樣一種原則性的堅持,恰恰這種原則是當今畫壇迫切需要的。當年,李可染先生創(chuàng)立的追求心境和態(tài)度的治學精神,在這個班得以映現(xiàn),它會有一種慢慢發(fā)酵的效果,五年或者十年后,這樣的一個成果會讓美術界真正看到它的實質和未來。”
該展覽的另一突出特點即參展藝術家的成熟性,包括多位活躍在美術組織、教育、創(chuàng)作領域一線的名家參與其中。人到中年、各有成就的藝術家各有風格和長處,但同時也有著難以突破的局限性。名家走到這一工作室平臺上所要尋找的突破,觀眾可以透過這一展覽,看到它實際的成果。對于這個班學員構成的特殊性,楊曉陽認為,既然是名家匯聚,它就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和“學”,而是真正的教學相長。他坦陳盡管自己在美術學院也教過博士,但是那個博士是有指向的,而面對這樣一批名家學員,全國美展的金銀銅牌得主,應該怎么教學,一開始他心里也沒有底。他說:“大概經(jīng)過兩三個月不斷地思考,和大家交談,我定出了兩句話:器道并重、一人一品。”
首先,這個班是理論和實踐并重的。理論突破了,每一個人的技巧都會根據(jù)新的理解創(chuàng)造出新。楊曉陽表示,當下流行模仿古人、模仿老師,甚至模仿西方的古典和現(xiàn)代,在這幾種模仿盛行的時候,這個班要反著來思考問題。“我們從理論的研究起,每個人探索自己獨特的切入點,在高原之上追高峰。實際在座的很多學員都在高原上,但我們不能在高原定居,理論的突破就尤為重要。當我們每個人檢視自身,把以往從古人、老師、西方那兒學到的內容從自己身上分離出來時,絕大部分人就歸零了。那么,這些相對成熟的學員回到零,我們重新開始,在近3年的時間里,我和學員一起,試圖發(fā)現(xiàn)獨屬于學員自身的新元素。所以,今天這個展覽,1/3的人畫出了新東西,1/3的學員在做減法,把很多不必要的東西減掉,留下的內容更加集中,還有1/3的人固守傳統(tǒng)。這個班在整體教學理念的打造方面,每一位學員都貢獻了自己的實驗、過程和結果。3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是彼此的老師。”
開幕式后,由張曉凌作學術主持,知名美術理論家趙力忠、劉龍庭、陳醉、高天民、李一、王平、李松、王志純,以及龍瑞、范揚、趙奇、陳鵬、王學輝、喬宜男等多位藝術家,基于此次展覽,圍繞楊曉陽工作室提出的“歸零”概念,繪畫品格、繪畫方法和學員身份的多樣性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