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微博藝術聯合TopHolder 頭號藏家主辦的微博直播欄目《微藝有約》第三期,主持人是我們的老朋友v姐·于筱薇。
十五年前推特CEO發(fā)布的第一條的推特以NFT(非可替代代幣)形式拍賣給了馬來西亞一區(qū)塊鏈公司的CEO,售價29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87萬)。為何Twitter,Instagram 紛紛投入NFT市場?
NFT是一種獨特的數字資產,在2021年至今已經迅速爆紅。每個NFT都有自己的基于區(qū)塊鏈的數字簽名,擁有NFT就相當于擁有了該數字資產的所有權。NFT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購買者追求的已經不只是藝術品或資產本身,它代表的收藏所有權才是最珍貴的。 隨著越來越多名人、明星、資本的注入,NFT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此許多感興趣的玩家紛紛踏入收藏NFT的行列中來,基于此環(huán)境,TopHolder平臺應用而生。
TopHolder 是國內第一家將自媒體內容 NFT 化并形成交易的平臺;在 TopHolder 上生成的社交化 NFT,兼具內容與社交的雙重價值,也為藝術價值的傳播與流通帶來了新的工具集。
那么基于區(qū)塊鏈時代這個背景,我們請來四位重磅嘉賓與TopHolder一同圍繞【為何Twitter,Instagram 紛紛投入NFT市場&社交化NFT時代,藝術收藏圈如何跨界】展開討論。
主持人:于筱薇
上海嘉禾拍賣現當代藝術部總經理、上海七潮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內80 后跨界文化 IP 資深運營人、國潮藝術推動人。
曹寅,NFT藏家
謝尚晉,收藏家,藝術贊助人
池磊,跨界藝術家、攝影師
另維,
知名旅游博主,投資研究從業(yè)者
Q1:從最早的區(qū)塊鏈到今天的 NFT,這中間其實積累了很長的時期。但是對很多觀眾來講,
可能還不太明了究竟什么是 NFT。連麥的各位要么是創(chuàng)作 NFT 作品的藝術家,要么是收藏
NFT 的收藏家,咱們今天的第一個話題,能否請各位用自己的理解和通俗的語言,給大家講
解一下,什么是 NFT?收藏 NFT 的價值和樂趣在哪里?
謝尚晉:NFT的英文是【Non-Fungible Token】,翻譯過來就是非同質化權證,其實就是一種非同質化確權。簡單來說,NFT就是一種智能協議標準,可以用來進行確權和授權轉讓。舉個簡單的例子,藝術家、攝影師或者說是設計師,創(chuàng)造出來一張原創(chuàng)圖片,那么在上傳到互聯網之前都是有確權的,因為一旦上傳到了網上就可能出現復制和群發(fā)。大家可能覺得這個圖片特別好,但是不知道是誰創(chuàng)造的。但我們有NFT,我們可以給這個圖片上鏈、確權。NFT就可以確定這幅作品是誰創(chuàng)作的,生成一段哈希合約,在之后的每一段交易都可以追溯。
為什么說現在數字藝術很火呢,我來解釋一下。作為一個傳統(tǒng)藏家我一直有一個困擾,就是我要不停的租倉庫,因為很多大尺寸的畫無法在家里存放。后來出現了數字藝術,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媒介出現了變化,開始通過計算機創(chuàng)作。實際上,傳統(tǒng)藝術和數字藝術本質是一樣的,都是知識產權,都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產物。
這是我對NFT的一個認知,總體是兩個關鍵詞:確權和追溯。
池磊:作為一個80后,可以說當時沒有趕上NFT這個好時代,所以吃了很多這種沒有“確權”的虧。當時我有很多很好的攝影作品,都在網絡上瘋傳,但是因為沒有確權,所以后來都不了了之了。
因為本身我的創(chuàng)作形式會有很多,音樂、繪畫、攝影等等,所以NFT能很好的保護我的知識產權。其實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NFT的出現更能激發(fā)大家多樣的創(chuàng)作形式,對于藝術的發(fā)展是一個正向的推動。

曹寅:NFT其實就是一個載體,在這個載體上面你可以放各種各樣的元數據,音頻的、圖片的、文本的,也就是說你可以把實體資產的所有權的權證也映射在這個NFT里面。你可以把NFT既可以當作作品本身,同時也是作品所有權,當然也可以把各種權加進去當作權證。
現在NFT技術本身也是在快速發(fā)展。早期的NFT其實很簡單,就是普通的元數據,也就是作品本身,和這個Token(代幣),也可以當做是一個權證,它們是分開來的。現在技術已經發(fā)展到NFT作品本身和Token放在一起的,代幣即作品,作品即代幣。那么這也衍生出很多有意思的玩法,就是可進化的作品,可通過互動進化的作品,本身會進化的作品等等。最近我就收藏了一個很有意思的NFT作品,它是會老化的,就像紙質作品、物理作品一樣,會包漿會老化。技術日新月異,它打開了創(chuàng)作者新的緯度,慢慢在數字空間里做出原來物理世界做不出來的一些好玩的玩法。可以說是從三維世界到了四維世界,升維了。
但本質上講,NFT就是作品本身。
v 姐·于筱薇:其實我有一點特別好奇就是曹寅老師最早收藏的NFT作品是哪幅,最早是在什么時候收藏的?
曹寅:其實是加密貓。那時候人人都收藏加密貓,覺得這可以賺錢。算是第一代NFT吧。很多NFT藝術家都會在購買他們的NFT之后附贈給你一幅實體作品,但不是作品原件,而是專門做出了的和NFT作品相關的實物型作品。前段時間我收藏了一位克羅地亞的藝術家的作品,他的標志性作品是【Crypto board】,其實就是NFT形式的滑雪板。就是基于滑雪板這個原型在上面進行數字創(chuàng)作。
因為我收藏了很多他的作品,所以這個藝術家特地手繪了一個實體滑雪板從克羅地亞寄到了上海給我。
Q2:其實NFT 發(fā)展到現在,例如加密貓(Crypto Kitties)、無聊猴(BAYC)和加密朋克(Cryptopunk)
頭像的火爆,尤其是前幾天大熱的 Loot,又例如《最初的晚餐》NFT 被拍賣,包括 Beeple的插畫被拍出天價,還有 Twitter、Ins,包括 Tophodler 基于微博推出的社交化 NFT,這些標志性項目或事件,它們的理念和脈絡似乎并不完全一致。各位老師對此有哪些總結或看法?
另維:其實我覺得NFT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傳統(tǒng)藝術在培養(yǎng)一個藝術家的過程中,中間環(huán)節(jié)會非常多。他涉及到作品展示,經紀人,藝術品要通過專業(yè)人士去拍賣等等環(huán)節(jié),尤其是作品在運輸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但是要把藝術作品以NFT的形式來存放的話,傳統(tǒng)藝術家的這一套流程,從培養(yǎng)到創(chuàng)作再到藝術品被收藏,這一過程的一些問題都會被瞬間解決。
其實從長久上來看,傳統(tǒng)藝術作品也一直在尋找和NFT屬性相似的一些辦法去讓大家更容易的鑒定畫的真?zhèn)危ジ玫谋4?。就像是很多名畫背后會有背簽、著錄一樣,我們會依據這些信息來判斷鑒定畫的真?zhèn)?。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就是很遠古形式的上鏈,因為把每一個收藏者的信息記錄下來,它造假的難度就增加了,然后每一個收藏者都會參與到這幅作品的共有價值之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從創(chuàng)作本身來講,之前曹老師也提到過升維,從三維到四維,這種中間會有很多很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所以藝術家在這個多一個維度的、全新的創(chuàng)作空間里,能夠增長多少,我們可能只是淺談了一隅。在網絡時代,它加快了很多藝術作品的傳播方式,但與此同時,它對創(chuàng)作者的保護、藝術品的保護以及對收藏人的機會,從技術的角度上來講都是沒有跟上的。所以NFT在這個方面做到了一個很好的追趕。

謝尚晉:區(qū)塊鏈其實是互聯網時代一個非常偉大的革命,NFT也給了很多年輕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機會。就像以前明星要成名需要靠經紀人,要靠很多東西,但是現在抖音出現了,開始全民娛樂時代,任何人都可以靠這種短視頻平臺成為互聯網紅人,這是一個變革。NFT在藝術界同樣是一個變革,讓全民可以成為一個創(chuàng)作者。但是這其中還是會有參差不齊的,學過藝術和沒學過藝術,在做作品或者內容的時候,肯定是有區(qū)別的。就像學過攝影的人,在切入短視頻這個賽道的時候,就要比普通人容易。但與此同時,也給普通人更多接觸藝術的機會。藝術來源于靈感,來自于我們的經歷,那人人都是藝術家也都是收藏家。但是還是要分等級的,因為每個人對藝術的了解程度不同。
對于收益問題,普通人沒有科班出身,沒有背景,要出名就是買彩票一樣的概率問題。但是有藝術背景的專業(yè)的創(chuàng)作人士,了解這條賽道怎么走,那你收藏他的作品,可能是20萬100萬,但你照樣可以入,因為他的收益遠遠高于你這個投入回報的。所以現在NFT市場給了你很多這樣的機會,現在區(qū)塊鏈市場的浪潮就是如此。
所以說這個市場給了藝術家新的機會,也會激增更多的玩法。作為傳統(tǒng)的藏家,我在收藏古書畫的同時,也一定會擁抱新的市場和新的科技,我們是要把視野放寬的,包括現在很流行的NFT和元宇宙。我們想要擁抱這個世界新的變化新的期待。

v 姐·于筱薇:因為我是做藝術品拍賣的,很多傳統(tǒng)的藝術品藏家都會找我來咨詢NFT,想問如何投資。而且很明顯,藏家的年齡階段從以前80后、90后到現在年齡更大的50后、60后都會很關注NFT。因為大家對于這個賽道的收藏,不再想以前那么另類。我作為一個傳統(tǒng)行業(yè)的工作者來看,對于NFT未來的發(fā)展還是持一個很積極的態(tài)度的。
曹寅:其實傳統(tǒng)世界里面,創(chuàng)作者受到的限制還是挺多的。不僅僅是內容的表達,在策展、展示、評論、交易包括分享等,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全世界都是如此。更何況本身藝術行業(yè)就是一個金字塔形的,具有話語權的權力結構。我們所看到的杰出藝術家,那些masterpieces,都由很少的一部分人決定的。其實在前互聯網時代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那么多元。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后,世界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傳播速度快了,整個世界變小了。
在以前,一些小眾圈子的愛好者,話題的追隨者可能很少會找到產生共鳴的人,也無法進入到一個相同愛好的社群中來交流,可能慢慢地就失去了興趣。但是在互聯網上,你很容易通過更多媒體去搜索志趣相投的人,去組織一個亞文化部落,在之中交流,還能為亞文化主題進行一個發(fā)酵。這樣的話就形成很多的碎片化、部落化的亞文化群體,如果還按照原先的金字塔結構來決定誰是藝術,誰有資格成為藝術家,那么這個就已經過時了。
對于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這種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去決定誰更有話語權,誰能夠脫穎而出,任何行業(yè)都是如此。NFT的出現,整個Crypto的出現,使得這個趨勢能夠被加速。另一方面,NFT作為一個亞文化群體能夠共同交流、收藏以及交易的文化載體,來聚集這個流量。所以也滋養(yǎng)了更多亞文化的藝術家、哲學家甚至形而上學的人士出現。加密社區(qū)這樣一個亞文化、全球化的社區(qū),正成為一個主流文化。這也證明部落化這樣的一個現象是存在的,未來會有更多的亞文化社區(qū)通過互聯網、NFT,形成小的社交網絡。再小的亞文化,在地球人口的占比都不是小數,所以不存在不能聽到的聲音。
所以NFT的出現,是我們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自然結果??赡芪磥頃霈F很多大藝術家,他們或許彼此不認識,但是在自己所屬的亞文化部落里,他們都是大師。
Q3:讓我們把話題拉回到創(chuàng)作和收藏。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數字、社交越來越廣泛地侵入我們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的門檻在降低,大眾介入藝術的熱情空前高漲,大家覺得NFT屬性的價值是否需要更多的流量來體現?藝術本身的價值,稀缺性和大眾化的社交流量如何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佳平衡?
池磊:我認為無論是傳統(tǒng)藝術,還是NFT,未來一定是會并肩存在的。其實他們傳遞給我們的,除了本身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在一個創(chuàng)作者看來,他們傳遞給我的直觀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對于小眾文化,其實‘小眾’并不‘小眾’。我一直都是在小眾這個領域去扮演我的角色,原先我喜歡搖滾樂,但現在在中國它已經不是一個小眾文化了。我覺得任何一個門類,放在現在都不小眾。因為有了互聯網,這個世界變得更公平,更多元化。這么多社交平臺,比如一個歌手,一個博主,他都會有自己比較垂直有粘性的粉絲結構存在。未來會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里繼續(xù)走下去。

曹寅:我其實是有幾個NFT加密藝術品的收藏主題,第一個就是生成性藝術。通過神經網絡,包括深度學習的算法,創(chuàng)作出來一些鏈上自動生成的作品。其實離開NFT,它很難通過其他媒介去進行展示和交易。它是原生的,只能通過NFT進行展示和交易的作品。第二個主題就是一些半藝術家半工程師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另外一個主題,就是女性主義。全世界有很多女性藝術家去創(chuàng)作。包括LGBT,第三世界國家的,也是一個我比較想收藏的主題。
還有一個主題,就是不可能被看到的人。比如說菲律賓的女性主義藝術家,她在本地不可能有發(fā)聲的機會,但是她的作品本身是非常的棒。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的人,不在藝術金字塔權力結構之內,他們只能通過加密藝術這種去中心化、全球化的平臺去展示自己的作品。因為他們的聲音不被別人聽到,作品本身有很好,所以才更值得被收藏。所以聽到他們,幫助他們策展,才能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作品,了解他們作品背后的故事,他們在原生環(huán)境里的處境。通過這種方式,來和藝術家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共鳴。
加密波普,也是我比較欣賞的一個主題。通過在加密文化語境里面,添加了個性化獨特的審美元素,以加密文化為價值觀創(chuàng)造的波普藝術作品,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主題。
v 姐·于筱薇:其實我們進入藝術體系,本身就是有門檻的。愿意選擇成為一個職業(yè)藝術家,這就是第一個門檻。之后在傳統(tǒng)的藝術品行業(yè),要進入一級市場,畫廊運作、產品推廣等等,之后還要進入到畫廊的運營,二級市場中來??赡芤粋€藝術家的成名要二十年,在我們之前,四十~五十歲的藝術家叫青年藝術家。何況要進入到拍賣行業(yè),很多藝術家都是在一級市場十分成熟之后,再進入到二級市場中來的。
其實傳統(tǒng)的藝術體系,是有很多理念和脈絡的,藝術家的成名要一級一級的走下來,是相當不容易的。有了NFT之后,很多藝術贊助人愿意投入到這個行業(yè),有很好的國家化舞臺。第一是成長時間會縮短;第二是視野和舞臺都變得廣闊;第三是,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是具有唯一性、不可更改性。試想百年之后,我們的作品仍舊存儲于區(qū)塊鏈上,還可以溯源,無需鑒定真?zhèn)巍?/p>
曹寅:我來回答一個大家關注的問題,收藏NFT究竟能不能帶來價值。NFT可以理解為是藝術的載體,那么藝術品則是文化記憶的載體。它會在我們人類社會上一代代的傳播、變異再組合。藝術品是最典型的文化記憶載體,通過藝術品這個載體,他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通過藝術品傳播給大家。
收藏藝術品,其實就是文化記憶的傳承人,在人類社會上進行一個再擴散。如果你是某一個亞文化的信奉者,某一個價值觀的信奉者,那么就應該通過收藏、展示能傳遞這種價值觀的藝術品,去幫助你所信仰、認同、產生共鳴的價值觀進行傳播。其實本質上,收藏藝術品就是幫助傳播文化記憶。比如古代藝術品,一代一代,很大一部分都是靠那些傳承有序的詩詞歌賦,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者藝術品,作為一種物質性和非物質相結合的文化遺產,傳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這個世界是很多元化的,越多元化,越需要收藏藝術品,贊助藝術家的方式,來傳播能和你產生共鳴的文化記憶。每一個收藏者都有一個責任,去傳播文化,這就是最大的價值。

Q4:剛才聊到NFT的價值,那么大家可以聊聊具有社交屬性的NFT 都有那些價值?或者可以說,未來的發(fā)展空間是怎樣的?
池磊:微博是一個現在比較大眾化的社交平臺,也是現在大家了解新鮮事物最快捷的方式和途徑。比如你在微博發(fā)布你的NFT作品,很快就能收獲到喜歡你作品的粉絲,沒有了中間繁瑣的環(huán)節(jié)。其實這樣去中心化的環(huán)境和平臺,給大家尤其是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謝尚晉:比如我們的朋友圈,是大家普遍很早接觸的社交媒體。但是又出現了個問題,就是朋友圈盜圖。盜圖,很多都是去找那些名人、大佬,或者說是一個圈子里的新貴。但是出現了社交化NFT,我們發(fā)在了微博上,它有一個特定的人群。可能說是明星、藝術家、流量,普通人產生價值的地方并不高?;蛘哒f是有特定意義特定時間的NFT也是有價值的。
曹寅:其實所有的藝術品,都是社交藝術品。也可以說所有的NFT,都是社交性NFT。這可以從我們人類開始收藏,收藏任何東西開始。我們要想我們收藏的目的是什么,當然不能避諱它的投資或者投機屬性。其實藝術品是基于某一種價值觀的共鳴,同時也成為一種社交資本,也可以通過共同收藏某位藝術家的作品來形成一個小眾的社交圈子。同時藝術品收藏也是能證明你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等級的工具。
NFT為什么會在現在這個后疫情時代變得很重要,我們還是要回到社交這個事情上面。社交的場景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疫情之前,人們在全世界各地跑,或者把藝術品掛在工作室或者自己家里,去和大家分享品位和興趣。但是后疫情時代,大家已經習慣了在家工作,習慣了一年就出國一次,也習慣了遠距離社交,習慣了線上交流。所以說為什么需要數字藝術品,來去幫助普羅大眾在線上通過藝術這個媒介來產生社交共鳴,社交鏈接。也是作為一種社交資本。
在現在,大家更喜歡采用線上的方式,去購買收藏及展示自己的社交資本。社交場景的變化,社交方式不可逆的變化,社交人群的變化,構成了現在加密藝術蓬勃發(fā)展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投資人,可能我對于社交性NFT更多的是基于投資的角度來考慮。我們把Facebook,把Twitter成為web2.0。但是我們真正在思考,web3.0究竟是一個什么。我們認為未來顛覆Twitter的就是基于NFT的去中心化應用。
另維:對于我來說,一個創(chuàng)作者而言,我能清楚的記住每一個微博的重要片段都是誰陪我一起參與的。這個時候,微博已經不是我一個人的記憶,而是我和粉絲共同的記憶。今天我們來看微博,它其實是所有人的生命記錄,涵蓋了所有參與者的價值,這本身就是一個藝術。
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覺得某一段對話對你特別有意義,所以我們要把它截圖,放在相冊里保存下來。這也是一種收藏的行為。其實可以通過社交化NFT的形式,去收藏你覺得很有意義的內容,它可能不是微博原本的內容,但是卻是這個NFT的一部分,這個就彌足珍貴了。
v 姐·于筱薇:今天的這次直播沙龍真的是干貨滿滿,讓大家都更深入的了解了加密藝術和NFT。也謝謝各位嘉賓在此次沙龍中分享自己的觀點,讓我們學習到了很多。感謝粉絲們的支持,也祝愿TopHolder平臺越來越好。
TopHolder首席推薦官:
大家好,我是TopHolder的首席推薦官,我將為大家發(fā)現一些有價值的社交化NFT隨時推薦給大家。
3、另維《在維也納遇見一場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