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鏡叢林——羅依涵、梁爾亮雙個展
開展時間:2024-12-07
結(jié)束時間:2025-01-07
展覽地點:又生空間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4號北京798藝術區(qū)七星東街
策展人:李熠
參展藝術家:梁爾亮、羅依涵
主辦單位:又生空間
棱鏡叢林——羅依涵、梁爾亮雙個展
單一的射入光源通過棱鏡之后變?yōu)槎嗌墓庾V,阿多諾在《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中用光的變化過程比喻社會統(tǒng)一性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本次展覽棱鏡叢林以棱鏡借喻藝術家作為棱鏡主題對于歷史、自然和人性的把握,反映在作品中;同時作品也以多角度、多色彩、多狀態(tài)呈現(xiàn)出藝術家的主體選擇。羅依涵、梁爾亮兩位青年藝術家分別從風景轉(zhuǎn)化和歷史演繹兩種角度,指涉后顯像管時代,棱鏡的新意涵。
羅依涵的母題來源廣泛,可以是故鄉(xiāng)風景,可以是文學場景,也可以是心像映照。如果說在上一個展“枕中塘”,羅依涵的作品還大多從自體意識出發(fā),多為能量的表達的話,那此次展覽中呈現(xiàn)的作品,表現(xiàn)為更為成熟的圖像語言。不管是水、月、鏡、天,還是樹、草、湖、澤,都被她超群的色彩表現(xiàn)力繪就成統(tǒng)一的迷幻叢林。叢林中透過藝術家眼球的棱鏡,折射出斑斕風景。
本次展覽中,《昆蟲記》《格林童話》《憂郁的熱帶》《克林索爾的最后夏天》援引自文學作品,在《克林索爾的最后夏天》中,一個充滿力量與光芒、誘惑與魅力,彌漫南方陽光與葡萄酒香氣的夏日,畫家克林索爾化身李太白,與他的好友杜甫、路易、亞美尼亞占星師,一同漫游,飲酒,辯論。在夏末,用盡生命所有的燃料,完成作品。每個人物都是作者精神分裂體,都是精神棱鏡折射下的鏡像。詩人的迷狂,哲人的憂慮,孩童的天真。羅依涵為黑塞的精神召喚出詩意與理性、灼熱與冷靜交織的實體。
相較于羅依涵作品系列變化呈現(xiàn)出連續(xù)的光譜特征,梁爾亮的作品系列間關系則更為隱蔽,但近期作品大多基于數(shù)字技術,將歷史圖像切割,還原視覺接觸面,錘煉為新的組合體。他的棱鏡,不以光的色彩為特征,而是捕捉光的形狀。他選取的頭像是寫實雕塑的還原方法,但同時也在不同文化中都具有賦神的儀式身份。神有多少化身?信仰的內(nèi)部是什么?世人看到的是哪個切面?疑問構(gòu)成了意識的叢林。
《壓縮經(jīng)典-3號》原型為1498年米開朗基羅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哀悼基督》,梁爾亮只保留了頭像部分,將圣母垂眸下的空間留白,觀眾替代性成為新的關懷對象。同時以青銅鑄造,灰色覆面,既保留了原雕塑的單一色調(diào)純潔性,同時又以更堅硬的材質(zhì)實現(xiàn)歷史的延續(xù)。藝術家壓縮的不只是經(jīng)典圖示,而且是藝術品背后500余年傳承中,不同時代目光對它的注視、評價與詮釋,作品鏈接著評價的軸心,每一視角都是每一立面,勾連但非連續(xù)。
電子屏幕作為新棱鏡折射著科技變遷帶來的當代性轉(zhuǎn)化,此刻的青年藝術家的草稿已不再是只能以鏡面反射自身,繪就的直白自畫像。自然萬物、歷史母體都是他們的新映射,萬物與“我”為一,“我”的選擇,即藝術家之眼。
羅依涵,扁舟,布面綜合,120×150cm,2024
羅依涵,別墅,布面丙烯,95×71cm,2024
羅依涵,哥倫比亞,布面丙烯,160×180cm,2024
羅依涵,光琳,布面丙烯,150×200cm,2024
羅依涵,黃山,布面綜合,150×200cm,2024
羅依涵,荊楚,布面丙烯,120×140cm,2024
羅依涵,克林索爾的最后夏天,布面丙烯,140×90cm,2024
羅依涵,閃亮樹,布面丙烯,160×180cm,2024
羅依涵,憂郁的熱帶,布面丙烯,160×180cm,2024
梁爾亮,藍細胞,樹脂、亞克力,12版,60x60x10cm,2024
梁爾亮,壓縮經(jīng)典-1號,青銅,12版,60x40x40cm,2024
梁爾亮,壓縮經(jīng)典-2號,青銅,24版,40x25x25cm,2024
梁爾亮,壓縮經(jīng)典-3號,青銅,24版,40x25x25cm,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