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娜布其:關于一片無水之海的地理詩學

開幕時間:2024-09-12 18:00-20:00

開展時間:2024-09-12

結(jié)束時間:2024-10-12

展覽地點:馬凌畫廊

展覽地址:香港灣仔適安街10號

參展藝術家:娜布其

主辦單位:馬凌畫廊

展覽介紹


馬凌畫廊呈現(xiàn)娜布其于畫廊舉辦的第三次個展“關于一片無水之海的地理詩學”。藝術家以作家陳思安為此次展覽創(chuàng)作的同名小說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雕塑及裝置作品,探索滄海桑田之轉(zhuǎn)變、時間與記憶、精神與信仰,陸海之別,以及文學與雕塑的互文關系。

娜布其于2022年北京雙年展之際首次與陳思安合作,基于后者的短篇小說集《體內(nèi)火焰》創(chuàng)作了包括《線頭》、《對稱(居所和墓室)》在內(nèi)的多個型態(tài)各異的雕塑作品。“關于一片無水之海的地理詩學”展覽的基礎,是另一次更為深入、緊密的合作創(chuàng)作過程:娜布其首先委托陳思安前往香港進行在地研究并創(chuàng)作多章節(jié)小說,隨后基于小說進行創(chuàng)作,而陳思安也在雕塑作品成型后續(xù)寫小說內(nèi)容。此次展覽的標題即來自小說標題,而各件作品的標題也直接來源于小說內(nèi)容。娜布其長期藝術實踐中可見對中國及歐洲多種文學傳統(tǒng)的關注——從蘇格蘭作家沃爾特·司各特的《黑侏儒》到魯迅的《秋夜》等,而“關于一片無水之海的地理詩學”則是用文字塑造雕塑、用雕塑改寫故事的嘗試。

一組共六件“人如何向海索取它沒有的東西”系列作品以曖昧的精確型態(tài)重新想像陳思安文中通過欲求所連結(jié)的海陸關系。這些纖細的雕塑狀似首尾難辨、不對稱的工具或武器,又像是某種鑰匙(陳思安:“對于未來之人,他們得以了解此地的唯一途徑,即是敘事。即是故事。即是鑰匙。”)。娜布其希望這些作品微小沉靜得“像是無物的存在”,又在其上點綴了在香港各處拍攝的圖片——包括維多利亞公園一景、海鮮市場水族箱、海灘及維多利亞女王像等。以地理及地方歷史為隱喻,陳思安的文學作品通過奇異的方式回溯了人及非人生命在逃離陸地或大海之時發(fā)生的轉(zhuǎn)變過程,而娜布其制作的物件則將作為遠方的香港與其自身重疊。

娜布其在近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頻繁使用現(xiàn)成圖像,通過或突兀或順暢的結(jié)合方式將圖像與雕塑型態(tài)合而為一。四件“上岸找路的魚”系列作品延續(xù)了藝術家自2017年“寒夜”展覽以來不斷拓展的燈光雕塑形式,并用現(xiàn)成圖像覆蓋高度可達兩米有余的雕塑結(jié)構(gòu)。藝術家首先將圖像打印至收藏級相紙之上,再將圖片褶皺,最后在相紙表面反覆刷抹透明樹脂,以塑造既干癟又飽滿的奇異海洋型態(tài)。

在陳思安的小說中,“地貌整理學家”是一位事無巨細記錄世間所有地貌的異人,一位耐心、冷靜乃至冷酷的地貌變化觀察者。在他日復一日繪制的隱密圖紙上,“千年之前流淌過的溪水橫穿刺破云霄的摩天大樓,爛泥遍布瘧蚊滋生的泥沼里矗立著電線密布的發(fā)電廠,車水馬龍的鬧市街區(qū)之下翻滾著滔滔向前的運河……一層又一層的地貌曾如皮膚緊貼著軀干那樣死死貼合著大地,又在將干枯未干枯之際被生生剝?nèi)ァ?rdquo;

娜布其的雕塑作品《地貌整理學家》部分延續(xù)了她青睞的“游戲桌”型態(tài),以泥塑整體鑄造的方法創(chuàng)作了一張厚度僅為3-5毫米的輕薄鋁質(zhì)藍圖。對于娜布其來說,這作品“既脆弱又層積,混為一攤,無法分辨。”抹刷樹脂及泥塑等處理過程不僅回顧了娜布其在過往創(chuàng)作中更為顯著的手工勞作特質(zhì),也呼應了陳思安小說對身體、觸感、特異生靈的關注——在《關于一片無水之海的地理詩學》中,一塊頑石如此描述它和一只鹱鳥的友誼:“伙伴的語言,是身形,是沖刺,是奮力卷入浪潮。我的語言,是亙久,是堅固,是難以察覺的顫動。”

在馬凌畫廊頂層露臺區(qū)域展出的作品《牠》對應了陳思安多個章節(jié)中的嬗變族群:渴望上岸生活的魚,以及逃離陸地在海上生活千年的疍家人。疍家人是一種以船為家的獨特漁民社群,有學者追溯其源為古越族,因不肯為秦虜,于秦朝開始就有群體逃亡入江海。在陳思安筆下,最后的疍家人散發(fā)特殊而新鮮的香氣,桀驁不馴,不屑于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對疍家人的妖魔化描寫,卻又拾后者牙慧自詡“浮生天地間”。娜布其的《牠》既以藝術家的標志性風格反思了現(xiàn)代雕塑在物質(zhì)及形式層面的多個傳統(tǒng),又塑造了頑固且柔軟、堅挺又中空的矛盾形式——一種與“鑰匙”或故事相對的結(jié)構(gòu)。

娜布其

無論是被我們視作是真實的事物,還是我們與物件及物質(zhì)相作用過程的心理本質(zhì),都是娜布其(1984年生于內(nèi)蒙古,現(xiàn)生活于北京)藝術創(chuàng)作的長期主題。從手工塑造的雕塑作品,到應用了大量現(xiàn)成物的裝置作品等,娜布其的藝術實踐一直牽引觀眾前去觀察細節(jié)及語境,去適應并考慮虛構(gòu)與實在之間的復雜關系。娜布其由此建立的領域強調(diào)我們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并將我們引入關于空間政治的探索之中去。娜布其探索視覺現(xiàn)象、觀察的維度,以及我們接受并質(zhì)疑的既成現(xiàn)實。通過討論自然、私人空間等熟悉的主題,娜布其將觀者引入關于“在場”的思辨之中,讓觀者反思其感知面對之物在當下、過去及未來狀態(tài)的方式。娜布其的龐雜裝置作品因此指向了我們的認知習慣,并以智慧及戲劇性鼓勵我們反思既定思維模式的意義。

娜布其于2013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現(xiàn)生活工作于北京。其近期展覽包括:“綠幕游戲”,木木美術館,北京,2024;“一切都回到了開始的地方”,西岸美術館,上海,2022;“鏡像:中國身份的轉(zhuǎn)變”,亞洲協(xié)會博物館,紐約,2022;“摸著石頭過河:第一屆迪里耶雙年展”,2021;“暗光”,昊美術館,上海,2020;“格物致知?;蛞粍t關于噴泉,磚,銻,硬幣,蠟,石頭,貝殼,窗簾和人的故事”,廣東時代美術館,廣東,2020;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2019;“寒夜”,UCCA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7;“缺失的段落”,Museum Beelden aan Zee,海牙,2017;“球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2017;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2016,以及第十一屆光州雙年展“第八種氣候(藝術做什么)”,2016。2016年,娜布其入圍華宇青年獎。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