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蹤跡與在場”—當代藝術邀請展

開展時間:2022-07-03

結束時間:2022-09-04

展覽地點:悅來美術館

展覽地址:重慶市渝北區(qū)悅城路30號

策展人:何桂彥

參展藝術家:艾敬、曹暉、蒼鑫、郭晉、何汶玦、劉可、李占洋、魏青吉、楊千、周力(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主辦單位:悅來美術館

學術主持:俞可

展覽介紹


歷史的敘事也許在未來會不斷強化2019-2022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諸多新的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癥候不斷地提醒我們,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國際主義與民粹意識,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正在改變著當代藝術所面臨的社會與文化情景。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后疫情時代”,對于藝術與文化的歷史情景、現(xiàn)實使命,以及未來走向,將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課題。

描述中國當代藝術2019年以來的發(fā)展狀態(tài),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就是轉向。一方面,近年來,國際與國內(nèi)的社會文化情景發(fā)生了急劇的轉變。另一方面,經(jīng)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中國當代藝術內(nèi)部的發(fā)展邏輯和藝術史敘事也出現(xiàn)了危機。什么是中國的當代藝術?其價值尺度是如何形成的?今天,它又如何面對后全球化時代的挑戰(zhàn)?如何彰顯中國的當代文化立場?這些問題都需要當代藝術界回答。在這個意見上講,“轉向”是一種必然,而轉向的目的既包括語言體系與批評話語的構建,也體現(xiàn)為如何彰顯中國藝術的當代表述與價值尺度。

不過,轉向并不意味著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會走向斷裂。正相反,“蹤跡”強調(diào)的是當代藝術應遵循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捍衛(wèi)自己的藝術立場。所謂的蹤跡,既涉及到語言、風格、圖式等藝術本體領域的持續(xù)推進,也涉及到藝術立場與文化身份的問題。就“在場”而言,簡要地說,就是藝術家始終要與現(xiàn)實、與時代、與本土的文化對話,在創(chuàng)作中有問題意識,用獨特的藝術觀念與視覺智慧來回應這個時代的文化現(xiàn)實與精神訴求。

本次展覽,我們邀請了十位有代表性的中青代藝術家,試圖通過他/她們的作品,呈現(xiàn)今天中國藝術家所面對的問題情景與藝術思考。比如,從圖像的解構到對消費文化的批判一直是楊千與何汶玦關注的問題。

李占洋與曹暉均重視語言的“解構”,所不同的是,前者追求后現(xiàn)代的戲擬,以及與中國傳統(tǒng)雕塑語言的“互文”關系,后者更重視創(chuàng)作中的時間性、過程性。

同樣是致力于當代抽象話語的表達,在周力的作品中,藝術家強化了個人化的書寫與東方的審美趣味,而劉可在形式運作的過程中,對理性、意志的強化,使其作品具有一種獨特的冷峻感。

郭晉與蒼鑫的作品有著一種獨特的“生命意識”。他們之間的差異,在于郭晉將個人的成長、記憶與一種悲愴的、寓言的現(xiàn)代主義表達結合起來。蒼鑫則以“薩滿”和“萬物有靈”的觀念,不斷推出與“身體”“身份”相關的作品。

魏青吉強調(diào)圖像的“再編碼”,其作品以一種東方化的、傳統(tǒng)的繪畫經(jīng)驗進行形式的演繹,并賦予中國人熟悉那種繪畫性。

從藝術家個人的記憶、生命體驗出發(fā),艾敬將創(chuàng)作題材拓展到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文化記憶等領域。在最新的作品中,藝術家從不同角度對“LOVE”進行詮釋,在意義的升華中,使其具有一種超越文化、身份邊界的價值。雖然各位藝術家的語言與觀念各有側重,但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些基本特征,那就是宏大敘事向微觀敘事、精英主義向藝術消費、文化批判向語言批判、國際視野向本土邏輯的轉向。

本次展覽的順利舉辦,特別要感謝悅來投資集團的大力支持,感謝悅來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俞可先生的邀請。在過去的幾年中,悅來美術館策劃、組織了多個富有探索精神和藝術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展,其對重慶市的藝術生態(tài)、公共美育,特別是在公共藝術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有理由期待,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在藝術界與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悅來美術館將取得更大的成就。

—策展人 何桂彥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