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卓納畫廊香港空間將于1月22日隆重呈獻加拿大藝術家馬塞爾·扎馬(Marcel Dzama)的全新作品展《穿越界線》,涵蓋其繪畫、模型及錄像作品。此為扎馬于大中華地區(qū)的首次個展,同時亦是他與卓納畫廊合作的第九個個展。
扎馬于90年代后期嶄露鋒芒,及后發(fā)展出一套極具辨識度的視覺語言,以探究人類的行為和動機,以及現實及潛意識之間的模糊關系。扎馬從民間故事、藝術歷史和當代文化之中汲取靈感,將童年幻想世界和脫俗出世的童話故事呈現眼前。
是次展覽將橫跨畫廊的兩層空間,部分展品的靈感來自扎馬去年的香港之旅,而另一些則重新探討了一系列見于以往作品的奇幻主題。藝術家將戲劇、嘉年華與戰(zhàn)爭和沖突的元素結合,創(chuàng)作出一種獨特的視野,既調皮又黑暗。扎馬創(chuàng)造了一個反映現實生活的世界,當中生與死、平靜與暴力相互共存。作品中充斥著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意味,并評論當前社會和政治議題。
國際象棋是在扎馬創(chuàng)作中常見的意念:象棋講求即興發(fā)揮與預先判定,當中錯綜復雜的平衡,是他的靈感源泉。象棋是扎馬的許多最新繪畫和模型的主題,而他的新錄像作品《舞池中的德古拉,升C小調的前奏》則更直接地以一盤異想天開的棋局為中心,采用芭蕾舞的形式表達,并由合作藝術家艾米.塞德麗(Amy Sedaris)及雷蒙德.帕迪伯恩(Raymond Pettibon)出演。通過使用國際象棋作為結構手法,藝術家參考了二十世紀早期的先鋒派藝術家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和弗朗西斯.皮卡比亞(Francis Picabia)的創(chuàng)作,為游戲制定特殊規(guī)則及移動方式,帶出關于自由意志、機會及戰(zhàn)略的更深層隱喻。扎馬將這藝術先例融入創(chuàng)作,以微妙的當代手法回應美國兩黨政治制度。他的作品既熟悉又神秘、幽默、強烈,同時亂中有序。
展覽中的許多作品都包涵不同語言和不同來源的文字,使得扎馬在文字意義及構圖上有所發(fā)揮。例如有一組紙本作品,每張作品都描繪著一個蒙面人物,并配以與愛情及渴望相關的中文歌曲標題,取材自藝術家在旅行中搜集到的60年代港臺歌曲唱片,包括香港歌手李芷苓及臺灣歌手姚蘇蓉等等。
藝術家的紙本作品亦從香港賽馬傳單,以至60及70年代的舞蹈雜志中攝取靈感。在這些充滿活力及張力的繪畫中,神話、漫畫書和電視的角色并置出現于十九世紀的士兵、虛構動物及昆蟲旁邊,覆蓋紙張的廣闊空間,仿佛將它視為一個舞臺。
展覽中的一件大尺幅繪畫作品《當一切飄散,我愛消逝,我亦策馬離去》(2018),以賽馬為題材,靈感來自扎馬在溫尼伯賽馬場成長的經歷以及他在2018年初到訪香港期間接觸這項運動。兩個相互競爭的騎師騎在奔騰的馬匹上奔向觀眾,同時有一群獨特的動物在觀看著。一群在上方盤旋的蝙蝠、一只從煙霧中冒出來的柴郡貓及一對在賽道上閑逛的狼,全都在等待賽果。
扎馬的指涉有時候會更加荒誕不經,如畫作《和我跳舞直到世界末日》中,密云籠罩在上方,一頭虛構的怪物睜眼露齒,用它鋒利的爪子纏著三個在前方跳舞的女人之中的其中一位。舞者引人注目的動感姿勢,穿著波卡圓點點綴的服裝,身披猶如蝙蝠翅膀般的斗篷,這些人物令人聯想起弗朗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1924年的芭蕾舞劇《Relache》——這一指涉幾乎在所有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其他展品采用了從十八世紀到二戰(zhàn)后時期的藝術歷史先例,使人聯想起詹姆斯·恩索爾(James Ensor)的骷髏骨和狂歡節(jié)人物;法蘭西斯高·德·哥雅(Francisco de Goya)的超自然和搗蛋的人物;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的政治化行為藝術;及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黑暗、幻影似的作品。集合所有展品宏觀而言,展覽強調扎馬對幻想世界、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無休止的檢視,并繼續(xù)發(fā)展出一套具普及性又具獨特個性的美學詞匯。
馬塞爾·扎馬(Marcel Dzama)于1974年出生于加拿大溫尼伯,并于1997年從曼尼托巴大學獲得美術學士學位。扎馬的重要博物館展覽——《馬賽爾·扎馬:食蓮人》,于2005年在巴塞隆拿圣莫妮卡藝術中心舉行,并巡展至Le Magasin-格勒諾布爾國家當代藝術中心。曾為他舉辦重要個展的機構還包括慕尼黑現代美術館(2008年)、蒙特利爾美術博物館(2010)、海牙市立美術館(2011年)、墨西哥薩波潘美術館(2012年)及西班牙馬拉加當代藝術中心(2012年)。
扎馬的作品亦曾在重要的群展中展出,例如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的2006年惠特尼雙年展群展《法外之徒》(2006)、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的《手中的羅盤:茱蒂絲·羅斯柴爾德基金會當代繪畫收藏精選》(2009)及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的《十周年:丹尼爾及佛羅倫斯·嬌蘭當代繪畫獎》(2017)。
2016年,扎馬為紐約城市芭蕾舞團改編自安徒生童話故事的芭蕾舞劇《最不可思議的事》(The Most Incredible Thing)設計服裝和舞臺。藝術家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包括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洛杉磯當代藝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渥太華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及倫敦泰特美術館。扎馬現于紐約布魯克林生活和工作。
關于卓納畫廊
卓納畫廊是位處紐約、倫敦及香港的當代藝術畫廊,現代理近60位在世藝術家和已故藝術家遺產,擁有過百人的專業(yè)團隊。畫廊自1993年創(chuàng)立至今,成功舉辦了眾多具開創(chuàng)性的展覽。卓納畫廊活躍于一級和二級藝術市場,一直致力于培育藝術家的職業(yè)生涯,當中許多已在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列。英國老牌藝術雜志《ArtReview》于2018年11月公布的藝術界Power 100榜單中,畫廊創(chuàng)始人大衛(wèi)·卓納名列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