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重復為藝術:趙趙的起動

開幕時間:2018-09-13 18:00-20:00

開展時間:2018-09-13

結束時間:2018-10-28

展覽地址:香港九龍觀塘興業(yè)街20號聯(lián)合興業(yè)工業(yè)大廈4層

參展藝術家:趙趙

主辦單位:奧沙畫廊

展覽介紹


  在過去一段日子,趙趙都以「重復」作為一種中心概念和手段,在一系列不同媒體的作品中,不斷通過參考原來主題,創(chuàng)作獨特的藝術作品。
  重復的行為可被理解為日常生活運作結構的組成部分。更具體地說,日常運作中經常出現(xiàn)回收、重新呈現(xiàn)和組合的過程。重復也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元素。與現(xiàn)代主義藝術的原創(chuàng)不同,當代藝術在這一方面的實踐,在概念和物料上都直接使用周遭現(xiàn)存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說這實踐代表藝術家或藝術團體干預和回應比自我更大的社會現(xiàn)實。
  藝術家趙趙是這手法的表表者,他的作品取材自埋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元素,向觀眾揭示一些隱蔽或看不到的細節(jié)或動作,這些元素也許因為太細微或不易看到,又或者存在于一般人接受可被再現(xiàn)的范圍的邊緣。
  這次在奧沙舉行的趙趙展覽,包括他一件2014年的主要作品《積木》,由混合媒體組成,主要是木材和金屬。這件作品的安裝可根據可用空間的大小而有所變化。這作品包括六十多個形態(tài)各異的大型木塊,每兩三個結合成一件,總共有24個組合。這些木塊來自一間于2013年關閉的家具廠。趙趙聽說當時這家著名的工廠即將倒閉,便游說東主把所有設備和模具賣給他。模具是用來生產「稀有、實木」并標榜是進口的家具。整批工具有500種,共占地300平方米,標志著奢華家具的「負形」作為原有用途之終結。2014年,趙趙與20位工匠一起手工磨沙、拋光和打蠟這些工具,賦予它們新生命。
  第二部作品是《重復》(2012/2013),來自殘缺的石雕塑佛像,是趙趙從市場購得。這種石像的部份經??稍谑袌錾险业剑话惚蝗藶槠茐?,頭部或手腳被截斷,剩下的部分轉而作為商品在古玩市場上流通。趙趙把這些零碎的部份重新組合,塑造成一件新的藝術作品。這作品象征著消失的中國與及原本神圣之物被破壞的歷史。除了制作這個立方體外,作者還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數(shù)碼照片,紀錄這作品的制作過程。
  《耳光》(2013)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表演藝術作品之一,以噴墨打印圖片紀錄不同的動作,制作于2013 - 2014年?!抖狻氛故舅囆g家左右掌摑志愿者趙海星的臉頰。另外三件作品分別是《暗戀》、《皮鞋》和《家庭》,每件都以噴墨打印和錄像紀錄一個動作。通過建立這些交流,趙趙進行了越界的行為,但反過來使自己和參與者變得更脆弱和開放。在這些變調的社會環(huán)境下,藝術家和參與演出的人之間形成了不可替代的聯(lián)系。作為這些關系的見證,這系列作品捕捉并延續(xù)了表演性和短暫的社交狀態(tài),并轉化成為藝術品,從中探討社會關系結構的局限性。
  這次展覽中最新的作品為《沙漠· 駱駝》和《彌留》,前者是作者在故鄉(xiāng)新疆創(chuàng)作的四件作品之一,涉及他把一只駱駝帶到北京參加展覽,然后以錄像紀錄駱駝在美術館內的情況。與他較早期的作品相比,《沙漠· 駱駝》的重復更為尖銳,其目的是帶出原來的動作,從而強調其變化。駱駝成為觀眾思考、好奇或驚異的對象,它與其原來的生活脫節(jié),不再是沙漠中的動物,也不是在為人類運送貨物。這錄像顯示動物及觀察者之間的疏離,他們之間無法取得聯(lián)系。
  展覽以趙趙的一小時電影作品《彌留》作結。正如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藝評人崔燦燦所說:「在兩個多星期期間,趙趙訪問了一百多位展覽的來賓,包括策展人、藝術家、學者、音樂制作人、作家、學生和退休干部。他們描述了他們對「彌留」的理解?!冠w趙隨后把這些訪談匯集在一起??,當中顯示被訪者有關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焦慮。崔燦燦繼續(xù)道:「這些訪問生動地反映了個人意識和集體社會之間出現(xiàn)的各種沖突和困難,今天似乎普遍存在這種焦慮,反映每個人內心的孤寂感?!?br />   從展覽中作品的整體來看,見證了趙趙如何為日常生活賦予明顯的物質性,并為平常看不到、被遺忘或不斷變化的事物提供存在的證據。通過重復某些東西,他將之重新演繹成為藝術形式,同時指向作品的創(chuàng)作源頭。這不再僅僅是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式的挪用,趙趙使用的重復與原物不一樣,他通過這種重復創(chuàng)作的藝術品,突顯原物的消失。
  正如趙趙這六年來的其他創(chuàng)作,這次展覽的作品強調藝術家的干預,從中創(chuàng)造與現(xiàn)實的距離,讓人重新反思現(xiàn)實。通過他的裝置和行動,可看到他如何使用「重復」作為藝術手法,批判性地反思當代生活。
  (摘自Charles Merewether所著的文章)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