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墻,不墻”:集體說“墻”式

開幕時間:2016-09-23 17:00:00

開展時間:2016-09-23

結束時間:2016-11-01

展覽地址:漢雅美術館(武漢市洪山區(qū)野芷湖西路16號創(chuàng)意天地5棟104)

策展人:張婷

參展藝術家:張大力,翁奮,劉建華,倪衛(wèi)華,計文于,朱衛(wèi)兵,羅永進,沈也,張敏杰,陳小丹,謝艾格,楊牧石,張锜瑋,陸平原,魚羊鮮小組

主辦單位:武漢合美術館,武漢光谷聯(lián)合集團,漢雅美術館

展覽介紹


武漢合美術館將于9月23日榮幸推出“首屆青年策展人展覽項目招募計劃”之“墻,不墻”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教師張婷策劃。

“青年策展人展覽項目招募計劃”是武漢合美術館從今年首次開展,并準備長期執(zhí)行下去的展覽項目。其主要目的是為初出茅廬的青年策展人搭建一個學術和展示的平臺,同時也發(fā)掘那些暫時還不為人知的藝術新人。該項目于去年年底向全社會公布以來,共收到了45份由各地青年策展人寄來的策展方案,充分顯示出了年輕的展覽策劃工作從業(yè)者在專業(yè)上的敏感與才華。方案中包含展覽主題、學術闡釋、展覽內容、布展設計、出版計劃、宣傳計劃、公共教育計劃、展覽實施流程、展覽預算等等。在館長黃立平和執(zhí)行館長魯虹的帶領下,經過美術館學術評委會多次的審核和評議,最終張婷的“墻,不墻”展覽作為終選方案之一,成為今年實施的項目首展。

展覽“墻,不墻”的策劃思路源于策展人近年來在國際文化交流實踐中,對于防火墻和由此產生的“翻墻”服務這一對產生于虛擬時代的阻斷和消解技術而萌發(fā)的思考,從而生念去組織一個集體說“墻”的展覽。此次的參展藝術家分別為張大力、翁奮、倪衛(wèi)華、劉建華、計文于+朱衛(wèi)兵、張敏杰、沈也、羅永進、陳小丹、楊牧石、謝艾格、陸平原、張锜瑋、魚羊鮮小組(排名不分先后)等14位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帶來共計40件不同表現形式和媒介的作品,有攝影、版畫、影像、裝置、軟雕塑、文獻作品等,其中不乏藝術家近來新作和特別為此次展覽創(chuàng)制的作品。

這些參展作品中,有的曾見證過上世紀末社會轉型下的都市化進程,也有的在訴說著新世代社會生活中的美學態(tài)度。不論以何種媒介形式植入這個看似淺顯而又深刻的母題,全體參展藝術家都傾情訴說了在中國迅猛發(fā)展的社會格局和信息即時分享的全球背景下,自身對于材料和觀念這“墻”和“墻”之間的理解和思考。策展人希望能夠透過這些具有共通信息觸角的藝術作品之間跨越了年輪的并聯(lián)與合作,共同建立一場關于“墻”的視覺和精神對話,去完成一段物質與意念之旅。所有“看”和“被看”的關系,都在這些與“墻”有關的創(chuàng)作中碰撞出好奇的觀望心理,從而產生信息交換。有趣的是,觀眾將在美術館的參觀場域,一個同樣是由墻而隔斷出的內空間里,再次回歸因為“墻”所提供的傳統(tǒng)保護和收藏特質而帶來的安全觀看(參展作品圖例排名不分先后)。

(策展人前言)

在語言學范疇內,“墻”是個既會意又兼形聲的字。東漢《說文解字》著:“墻,桓壁也。”從字體結構上分析,“墻”字從土,發(fā)嗇聲。“嗇”原本有節(jié)儉收藏的意思。壘土為墻,意在收藏。不論東西方,或用磚石土木或以鐵柵藩籬,全封閉或半開放,視線不及之處,形成安全之勢,主要在于保護障蔽的功能。墻分各種形態(tài),有物理的墻,有心理的墻。物理的墻是一種以客觀物質存在為表征的可知空間阻斷,心理的墻是一種以抽象介質為信息傳導的可感思維隔膜,這兩種墻不只增加視覺的維度和層次感,也激化認知的厚度和復雜性。東方最經典的有形之墻,當是作為中國古代杰出軍事防御體系的長城,始自西周,延至秦代并由明朝完善的這一座邊塞城墻,英文譯作“偉大的墻”;而西方最出名的有形之墻,則該數豎立兩千年的耶路撒冷“哭墻”和歷時近三十載的東西柏林隔墻,以及至今仍充滿國際爭議的以巴邊界隔離墻,成為宗教、政體和種族矛盾的經典案例。因為各種歷史和社會原因造就的無形的阻墻,在這個世界上依然隨處可見。由此,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以“墻”作為制造距離和阻斷信息的代名詞,容易使之成為消極的象征,并提出這種人為的隔閡從傳統(tǒng)的保護和收藏目的,而轉變?yōu)橛幸鉄o意之間一種權威的力量去消解觀看的權利,造成雙邊對望甚至對立的結果。從哲學的角度,柏拉圖的“洞喻論”闡釋了在洞穴中被囚禁的人群,因為墻壁阻隔而感知火光映像呈現出的真實性和虛幻性,來表達從誤讀可知世界到達靜觀靈魂存在的可能,即關注變數之外的絕對意識空間,從而獲得真正的智慧。在柏氏看來,事物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所以墻這個意象,在洞穴中成為一個轉換感知邊界的標志。法國作家薩特著名的小說《墻》也描述了人在本體自覺中的被動意識行為,由尚且活著的生命體,去體驗死亡的生命存在,從而以人的意念體會到跨越精神的物的本質,也就是自為的存在和自在的存在之間的關系墻。流行文化中,英國樂隊平克·弗洛伊德的《迷墻》在80年代透過迷幻的寓言方式,以宏大的音樂精神,來反思西方社會在冷戰(zhàn)陰影下的迷惘危機和曾經異化的冷漠人性。

展覽思路源于近年來我在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和學習中,對于防火墻和由此產生的“翻墻”服務這一對產生于虛擬時代的阻斷和消解技術而倍有感觸,于是萌發(fā)了念頭,去組織一個集體說“墻”的展覽。所以此次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也都和“墻”這個母題生發(fā)著密切的關聯(lián)。感謝合美術館的學術知遇,讓我得以實現這次展出?;I備過程中,也有幸遇到前輩關照,指引我從簡單概念出發(fā),去學習數十幾載間,在中國特殊的社會語境下,藝術家們屢見不鮮和“墻”有關的創(chuàng)作活動,以及曾以“墻”為母題策劃過的重要展覽。很遺憾我無法請所有在“墻”這個意象中釋放過巨大能量的藝術作品悉數到場,也無法將這個厚重的命題更新梳理以匯入嶄新全面的生態(tài)樣式。然而,對于一個處于不斷運動和發(fā)展中的“活”課題,我并不感到消極。期待著何時的未來,再能啟動這樣一個嘗試。

目光所及,這個展覽里的作品,有的曾見證上世紀末社會轉型,也有的在訴說新世代生活態(tài)度。感謝所有參展藝術家的全情支持,不論是凝望彼岸、穿墻鑿孔、創(chuàng)造對話,還是淋漓墨痕、琢磨煅燒,呼吸或生長在墻體內外的各種媒介形式,他們都訴說著在中國迅猛發(fā)展的社會格局和信息即時分享的全球背景下,自身對于材料“墻”和觀念“墻”之間的理解和思考。我希望能夠透過這些具有共通信息觸角的藝術作品之間跨越年輪的并聯(lián)與合作,共同建立一場關于“墻”的視覺和精神對話,去完成一段物質與意念之旅。所有“看”和“被看”的關系,都在這些與“墻”有關的創(chuàng)作中碰撞出好奇的觀望心理,從而產生信息交換。有趣的是,觀眾在美術館場域,這個同樣是由墻而隔斷出的內空間里,將再次回歸因為“墻”所提供的傳統(tǒng)保護和收藏特質而帶來的安全觀看。

(展覽信息)

主辦單位:武漢合美術館、武漢光谷聯(lián)合集團、漢雅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6年9月23日-2016年11月1日

展覽地點:漢雅美術館(武漢市洪山區(qū)野芷湖西路16號創(chuàng)意天地5棟104)

開幕時間:2016年9月23日17:00

出品人:黃立平

學術主持:魯虹

策展人:張婷

展覽執(zhí)行:艾小錚、李春燕、胡夢醒

設計:柯明(空間)吳萍(平面)

展覽委員會:黃立平、魯虹、姚華、甘行松、柯明、仇海波、顧蓓、艾小錚、李子萍

參展藝術家:張大力、翁奮、劉建華、倪衛(wèi)華、計文于+朱衛(wèi)兵、羅永進、沈也、張敏杰、陳小丹、謝艾格、楊牧石、張锜瑋、陸平原、魚羊鮮小組(排名不分先后)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