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在路上?2014: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評家論壇

開展時間:2014-12-27

結束時間:2015-01-20

展覽地址:(首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巡展: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重慶)

策展人:朱小鈞,吳洪亮,張新英,盛葳

參展藝術家:曾健勇,涂少輝,杭春輝,賈秋玉,湯柏華,馬軍,梁碩,撒旦君,朱小坤,劉俐蘊,汪化,冷墨,杜松儒,劉禮賓,王霄,徐加存,王煜,宗錫濤,王雷,陳錦潮,肖映河,林藍,于童,孫曉楓,何劍,魏久捷,楊鵬,肖般若,孫源,倪有魚,楊牧石,花俊,朱璽,石博文,閻盈汐,杜小同,劉琦,張莞,伍詩妮

主辦單位: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

展覽介紹


關山月美術館本年度的重點當代藝術學術活動:“在路上·2014: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評家論壇”將于2014年12月27日首先在關山月美術館拉開帷幕,并于2015年相繼在重慶、武漢、北京、上海等城市展出。

一、“在路上: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評家論壇”

“在路上”是關山月美術館的一項持續(xù)性的當代藝術課題,旨在持續(xù)整理并積累以70后、80后青年藝術家為主體的當代藝術文獻,發(fā)現(xiàn)并討論此間浮現(xiàn)出來的當代藝術問題。“在路上”最初幾年的規(guī)劃是以媒介作為分項依據,2013年從油畫開始,2014年聚焦新水墨,2015年也許關注新媒體。“在路上”是一項青年的事業(yè),除活動的目標群體是青年藝術家及藝術現(xiàn)象外,參與論壇和活動策劃的也主要是青年批評家。在系列活動的出品人、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的帶領下,2013年關山月美術館副館長顏為昕、《美術》副主編盛葳、關山月美術館學術部主任張新英作為召集人,在殷雙喜、俞可、楊小彥、李一、尚輝、魯虹、孫振華等前輩批評家和吳洪亮、朱曉鈞、劉禮賓、魯明軍、陳向兵等青年批評家的支持下策劃了“在路上.2013”系列學術活動。2014年,在顏為昕的召集下,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藝術與財富》主編朱曉鈞和盛葳、張新英一起加入了策展團隊,在王天德、劉慶和、徐累、張羽等資深水墨藝術家;張子康、陸蓉之、高嶺、何桂彥、付曉東、王棟棟等30余名批評家的共同支持下,在對160余名被提名藝術家進行走訪、觀察、研究梳理、文獻編輯出版的基礎上,遴選出40位青年藝術家進行抽樣展覽,并結合展覽舉辦以“當代水墨的歷史、現(xiàn)場與寫作”為主題的學術論壇。此后的每屆活動在主體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根據活動的范疇和主題,策展團隊會進行相應的調整。“在路上”是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專項基金的資助項目,2013年從深圳出發(fā),2014年,又得到大道藝術基金、中國移動通訊公司深圳分公司等機構的協(xié)助和支持,關山月美術館又聯(lián)合重慶美術館、北京中間美術館等機構在重慶、武漢、北京、上海等地聯(lián)合展出。

二、關注青年、整理歷史:美術館的文化責任

美術館作為一個面向公眾的開放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機構,在國家和公民文化建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關注并培養(yǎng)健康的當代藝術生態(tài),推動當代藝術穩(wěn)健地發(fā)展,是歷史和時代賦予美術館的文化責任。30余年來,前衛(wèi)藝術崇尚自由、挑戰(zhàn)既有秩序的天性使當代藝術和體制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系。美術館也始終在思考如何有效地介入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進程,并在這一進程中發(fā)揮自身應有的作用。關山月美術館秉承關山月先生“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以“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和“當代設計藝術研究”為主要學術定位,在全國有著廣泛的影響。“在路上: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評家論壇”是關山月美術館在原有的學術研究基礎上,自2013年度確立的一個持續(xù)性的當代藝術課題。旨在從史學梳理的角度出發(fā),從以70后、80后為主要創(chuàng)作力量的領域切入,通過批評家提名、問卷調查、工作室走訪、展覽和文獻編輯出版、專題網站、微信、微博等方式,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生態(tài)觀察、研究、展示和文獻留存,并對從中反映出來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顒影ㄇ捌诘呐u家提名和文獻集編輯出版、為期一個月的抽樣提名展和為期一天的青年批評家論壇。

二、歷史的視角:從媒介入手整理單一媒介創(chuàng)作時代的文獻

“在路上”最初幾年的活動計劃是以媒介作為主要的分項依據,油畫、水墨、版畫、新媒體,每年組織一個分項,第五年舉行綜合的文獻展,集中呈現(xiàn)并討論這四年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學術問題。從媒介入手并非是強調媒介本身,而是鑒于當下中國以單一媒介為表現(xiàn)手段的美術創(chuàng)作還占很大比重,且各媒介領域在當代發(fā)展的步調上也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因而呈現(xiàn)的問題也各不相同,譬如版畫以跨界為表現(xiàn)的當代訴求、水墨超越媒材和語言的文化象征性、新媒體數字化時代的虛擬性和交互特質等等。因此活動是從以媒介為基本創(chuàng)作語言元素,或在材料、觀念上與之相關的創(chuàng)作群體和現(xiàn)象入手,強調的是藝術家所采用的藝術手段作為藝術美學元素所具有的審美性格以及學理上對所采用的藝術手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的掌握和運用程度、其媒介方式是否對其本體有推動意義,在展呈方式上則沒有做更多的限定。

隨著新的媒介方式的不斷涌現(xiàn),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越來越趨向綜合,理論上對于單一媒介的探討會逐漸失去意義,相反史學上對于單一媒介創(chuàng)作現(xiàn)象的梳理則正當其時,因此在整個活動中,我們更加重視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在操作方式上采取提名-文獻出版+遴選-抽樣展覽相結合的方式,除遴選一定數量的藝術家參加提名展外,更重要的還將編輯出版包括所有被提名藝術家文獻在內的文獻集,以期為這一階段的史學研究提供更多感性的文獻和可資探討的話題,也通過相應的收藏工作為當代藝術史的研究保留一份可再現(xiàn)的持續(xù)的文本。2013年,我們舉辦了以青年油畫為主體的首屆展覽。2014年,我們將關注點聚焦“當代水墨”領域,希望通過對青年水墨藝術生態(tài)的觀察,在理論上對近年來水墨熱中呈現(xiàn)出來的學術問題進行必要的清理。

三、同在路上:美術館、青年藝術家和青年批評家共同的事業(yè)

“在路上”將目標藝術家群體定位在70后和80后這兩個已屆藝術創(chuàng)作盛期但在史學上尚未得到深入梳理的藝術創(chuàng)作群體。“70、80后”的史學意義不但在于他們是在歷史線性發(fā)展的意義上區(qū)別于50后、60后的一代,更主要在于他們的整體生態(tài)形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另一個重要轉折。如果說50后、60后作為親歷者在社會轉型整體環(huán)境的制約下,尚未能夠完全實現(xiàn)藝術的自主,那么70后、80后作為本身即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藝術家,相比較而言,體制的制約明顯減弱,藝術的自主性大大加強。如果說前輩藝術家完成的是解放思想、復興文化的歷史使命,解決的是什么是西方當代藝術的問題,那么青年藝術家則面臨著如何確立當代藝術的主體性,在藝術史上完成什么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青年藝術群體生態(tài)的動態(tài)關注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路上”的學術訴求正是建立在對“正在發(fā)生”進行動態(tài)觀察和文獻整理的目的之上,同時為了對這樣一個既動態(tài)又龐雜的對象,保持一種客觀全面的審視,我們更多地看重青年批評家的力量,以學術研究和藝術批評推動展覽策劃。同時代的藝術批評無疑是深化創(chuàng)作和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批評家不但參與青年藝術家的提名、論壇的討論,更參與整個展覽活動的組織策劃。因此系列活動必將是“70后”、“80后”青年藝術家和青年批評家群體智慧的顯現(xiàn),能夠客觀地傳達這一群體思想的聲音。同時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整個活動也將在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進程中真正發(fā)揮記錄歷史+創(chuàng)造歷史的作用。

四、“在路上”=生態(tài)觀察+學術討論

“中國青年批評家論壇”是整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一系列論壇,我們將就青年藝術生態(tài)及其反映出來的學術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70后”、“80后”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詩歌界,繼而在整個文學界引起了比較廣泛的爭論。他們對于“70后”、“80后”寫作群體的先鋒作用及其轉瞬即逝的文化動因以及“70、80代際邏輯”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消解諸問題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同時期的美術界雖然沒有出現(xiàn)類似的“70后”、“80后”群體現(xiàn)象,但“70后”、“80后”創(chuàng)作群體在生存狀態(tài)、知識結構、學術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狀態(tài)各方面與前輩的轉折性差異卻是不言而喻的,一種體現(xiàn)著他們生活態(tài)度、審美理念和學術指向的新藝術生態(tài)亦悄然形成。當然新藝術生態(tài)之新亦不能否認其對傳統(tǒng),尤其是‘85以來所形成的學術語境及其規(guī)則的延續(xù)與順承。那么,新藝術生態(tài)呈現(xiàn)著怎樣的一種觀念和形態(tài)?新藝術之新體現(xiàn)在哪里?其在當代藝術發(fā)展過程中的轉折性意義體現(xiàn)在哪里?是我們這一系列學術活動意欲關注和討論的話題。2013年,我們分整體性論述、亞群體分析、亞現(xiàn)象分析和理論與個案四個版塊針對“新藝術的緣起、現(xiàn)場與前瞻”進行了討論。2014年,新水墨何處求新?其價值內核和底限在哪里?新水墨有哪些新表現(xiàn)?新水墨的理論建構和史學書寫等,將成為我們著重探討的話題。

五、新媒體時代,活動本身也體現(xiàn)數字化的時代特征

在策展和展覽運作的理念方面,本次活動更加突出了數字化運營的特點,設計了專門的動態(tài)網頁(http://onroad.gsyart.com),提名和評審等工作也全部通過網絡來完成。此外,二維碼、APP數字展廳、微信、微博等都將作為主體活動的重要延伸,進一步擴大整個活動的受眾,使更多的觀眾可以通過更為便捷的方式了解到活動的全部內容。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