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新宇:陌生的邊緣
開展時間:2025-04-04
結束時間:2025-04-18
展覽地點: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草場地155A
策展人:鄧婷
參展藝術家:郝新宇
主辦單位: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展覽前言
PREFACE
當我們凝視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是否也在凝視著我們?
此次展覽呈現(xiàn)了藝術家郝新宇過去六年間的創(chuàng)作歷程,不僅是對于個人視覺語言以及創(chuàng)作方法論衍變與行程過程的回顧,也是對“Embodiment”與“Defamiliarization”(事物的延展性與陌生性)這一關鍵概念的探討。他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影像、材料與空間構建去探索那些“不易被光拂過”或被人們所忽視的場景中的無力感,用碎片拼湊和建立起一些在特定時間下, 對周遭的潛在關聯(lián)與重構。
在本次展覽中,郝新宇構建了一個既充滿秩序又潛藏沖突的藝術空間,這些作品不僅僅在形式上挑戰(zhàn)我們的視覺認知,更通過反思與拆解日常場景中的“陌生性”,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陌生化”作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的核心理念,源自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者Viktor Shklovskij的理論。Shklovskij提出,通過偏離語言的常規(guī)使用,藝術作品能夠激發(fā)觀眾對日常事物的全新感知,這一思路不僅拓展了文學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邊界,也為后來的視覺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啟發(fā)。郝新宇的作品正是對這一理論的視覺化回應。藝術家在其作品中并不直接呈現(xiàn)故事或解釋,而是依托于身體和潛意識對當下此刻的“直覺”化行為表達,將敘事主體讓渡于顏色、材料與形式本身,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是這些微弱的、卻充滿敘事能量的場景選擇了他。
郝新宇的創(chuàng)作手法體現(xiàn)了“陌生化”與“具象化”的相互作用,在具象化的過程中,被抽離掉的“象”又被添加了回來。他通過拼接和重組細碎的圖像、物體和場景,并不是單純地將日常事物抽離,而是通過細致的介入和塑造,使這些原本平凡無奇的物品重新獲得了對觀眾感知的沖擊力。這種重構不只是形式上的實驗,更是對生活中“普通事物”的一種哲學性反思。正如他所言,“對普通事物的關注是我體驗這個世界的重要方式。” 通過對這些物體的關注和處理,藝術家探索著人與物、與時間、與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試圖突破慣常的視覺語言和感知方式,創(chuàng)造出一個屬于他自己的藝術語言。
在這個動態(tài)的、開放式的敘事框架,“完整”與“破碎”之間并無明確界限,正如他所言:“這些碎片中的沖突,線索,符號,隱喻等交雜在一起本身就形成了一種動態(tài)的關系。” 在意識的邊緣,人與物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漸漸匯聚成了一張抽象的自畫像。同樣在這種關系中,觀者得以發(fā)現(xiàn)不同的解讀與感受,甚至是超越藝術家預設的意圖,與世界的目光交匯,抵達光的角落。
(文/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