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從塞納河到光華路:“裝飾”的現(xiàn)代化中

開展時間:2024-11-02

結束時間:2025-02-16

展覽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7號、14號展廳

展覽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清華大學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

協(xié)辦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展覽介紹


前 言

當一個國家或民族發(fā)展停滯、長期積弱,有志青年必然要選擇向先行者學習;當現(xiàn)代化改變了不同國家的歷史進程,后發(fā)國家的現(xiàn)代化如何展開;當新時代已經(jīng)顯露出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們?nèi)绾螕肀н@樣的歷史機遇……

1925年巴黎的裝飾藝術博覽會是一次對世界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彼時,近代科學的發(fā)展和工業(yè)革命的成果在多個領域業(yè)已顯現(xiàn)出了巨大的力量,然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如何體現(xiàn)和呼應時代的進步?裝飾藝術運動即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裝飾”在此不是涂脂抹粉的美化和矯飾,更不是可有可無的花邊,而是對新階段形式語言的探索和應用。風云際會之下,此時的巴黎毫無疑問是世界的文化中心和全球語境中的“首都”,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風云人物和青年學子。

本次展覽的五位藝術家,都曾經(jīng)與法國發(fā)生過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大先生。

20世紀上半葉,有四位中國的年輕人相繼去了巴黎。先是龐薰琹,他站在1925年的塞納河畔,第一次看到“原來藝術可以是這么美”的裝飾藝術博覽會;1929年,當雷圭元為了“振興中華”終于踏上法蘭西土地的時候,龐薰琹正在考慮回歸祖國的土壤“生長、開花、結果”;而此時的鄭可,已經(jīng)在法國待了兩年——從格勒諾布爾工業(yè)美術學校,轉(zhuǎn)到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雕塑系了。吳冠中去得晚,這是因為作為杭州國立藝專學生的他隨校南遷,等二戰(zhàn)終于結束,從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安頓下來,他考取民國最后一批公派生,1947年也來到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常沙娜恰好于雷圭元回國的1931年在法國出生,她的父親常書鴻此時正醉心于里昂美術學校的素描課程,她的童年剛從這里開始。

在中國留學海外的藝術家中,為什么在法國最多?這要回到巴黎為什么是世界現(xiàn)代藝術的中心來觀察。法蘭西的文化和藝術,從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到印象派、現(xiàn)代主義,群星燦爛;法國大革命產(chǎn)生的啟蒙精神在全世界影響深遠。剛剛推翻帝制、經(jīng)歷了新文化運動洗禮的中國進步青年,巴黎是他們心目中的“圣地”。但這五位前輩的目標與眾不同,他們雖然在美術學院,那些極其成熟的寫實繪畫技巧似乎并沒有打動他們,他們選擇了“裝飾”和“圖案”(或者叫“設計”)——那是藝術可以改造社會和世界的方法。在經(jīng)歷了一戰(zhàn)的歐洲,掀起裝飾藝術運動的法國人最先意識到“藝術”可以改變“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危機。這個藝術,就是“裝飾藝術”。

很多人認為,是陳獨秀的《美術革命——答呂澂》號召向西方學習寫實繪畫,革“保守”中國畫的命,促成了中國美術青年的留歐取經(jīng),因此大多數(shù)人在巴黎以學習寫實繪畫為榮。今天看來,倒是這幾位年輕人更像是陳獨秀先生的知音:陳之所以鼓吹美術革命,是為了徹底顛覆傳統(tǒng),讓德先生、賽先生喚起民智,目的是社會革命。

這幾位先生也是蔡元培“美育救國”思想的忠實踐行者:無論是龐薰琹在創(chuàng)建新中國第一所設計學院所遭遇的艱難之不悔,還是雷圭元在諾大的中國寂寞研究圖案學之堅持,或者如鄭可那樣關停在香港的工廠,拆走機器北上參加辦學,還是像吳冠中那樣在“萬馬齊喑”的動亂結束后,發(fā)出回到藝術本體的吶喊,都充滿了藝術社會革命的理想主義。

他們無疑是中國藝術界的“異端”。首先是遭遇了對“裝飾”的誤讀,被認為是在強調(diào)形式,是“膚淺”的——很多人在接受“裝飾”“設計”帶來的生活改善后,選擇了對這些“無名”的創(chuàng)造者漠視;其次是對“風格”的誤解——世人寧可放棄多樣和豐富,而選擇現(xiàn)代主義的“理性”單一,寧可為了概念上的“民主”,也不惜犧牲文脈和審美。

他們真正看到了裝飾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每個人展開了自己獨特的探索路徑。龐薰琹領悟到了裝飾的文化意味,回國后即投身于西南地區(qū)的民俗考察并潛心研究中國的圖案史;雷圭元引入先進的圖案學方法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圖案的生成邏輯;鄭可則是從造物實踐中直接入手,涉足雕塑、工業(yè)設計的多個領域,以實物、產(chǎn)品詮釋新理念;吳冠中醉心于形式語言的探索,完成了油畫這一外來畫種的本土化和現(xiàn)代化;常沙娜繼承父輩的理想,矢志于敦煌圖案的系統(tǒng)化研究和當代轉(zhuǎn)化。裝飾,是時代精神、民族文化、國家意志的外在表現(xiàn),裝飾是新時代價值觀的直觀呈現(xiàn)。激進現(xiàn)代主義者對“裝飾”的污名化并不能掩蓋裝飾的價值和意義,后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在這個方面的撥亂反正,文化永遠是設計的一個重要維度。

龐薰琹在1981年為學生會的刊物《光華路》寫詩說:
“光華路......
這是一條光輝的路,
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光華是為中華民族增添光輝。
我們要有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才能有勇氣,信心和毅力,
為中華民族增添光輝。”

這首詩是曾經(jīng)遠赴巴黎的一代取經(jīng)者,回來后選擇了一條崎嶇和光華的道路的寫照。他們從社會改造、日常生活審美化出發(fā),成為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和“現(xiàn)代性”問題探索的先驅(qū),他們是中國藝術史甚至也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中最具有行動和獻身精神的光輝群體。

從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輩們的學術理想和學術思想,通過著述、設計和教學等多種形式傳授給不斷后來的學生們,并進而提升社會大眾的生活品質(zhì),服務于國家的重大項目和經(jīng)濟民生的需要,以代代相傳的方式形成了一批批富有感召力和影響力的優(yōu)秀成果,塑造出新時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弘揚了新時代的文化精神。前輩們的理想和精神始終是這所學院的精神血脈和學術底色。

這是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我們推出此展覽的意義所在。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