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樸素與素樸——向國華&鐘康君作品的異樣生成

開幕時間:2024-08-31 15:00

開展時間:2024-08-29

結束時間:2024-09-10

展覽地點:悅·美術館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2號798藝術區(qū)

策展人:李裕君

參展藝術家:向國華、鐘康君

主辦單位:悅·美術館、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

學術主持:范曉楠

展覽介紹


樸素與素樸

——向國華&鐘康君作品在當代藝術中的風格演繹

文/李裕君

“樸素”與“素樸”作為美學形式的風格表現(xiàn),共同關聯(lián)于一種樸實無華的外表和平淡自然的展現(xiàn)方式,從而表現(xiàn)出自然之美。引申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圖像層面來說,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二者應該分別體現(xiàn)在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原始材料性(物質性)與形式方面,以及隱喻著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觀念性與價值觀(精神性)方面。本次展覽中,向國華和鐘康君兩位藝術家通過他們的作品,以其近似的創(chuàng)作形式和不同的獨特視角,對當代藝術中的形式命題與觀念隱喻進行了重新的生成與解讀。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多元景觀中,向國華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深刻的內涵,引起了眾多藝術愛好者和批評家的關注。首先是他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對材料的革新和運用上,以水墨浸染的棉線在內框上纏繞形成畫布,這種別出心裁的方式,使作品在視覺上就呈現(xiàn)出一種隨性而自然流水的水墨韻味;接著,他在這些特殊的畫布上,運用黑色和金色進行抽象幾何的構圖,將中國畫的元素以幾何化的方式解構,并將其濃縮為用于制作畫布的水墨材料。這種解構的幾何手段,成為畫面的基調,也許暗含了“黑白是金”的寓意,表現(xiàn)了藝術家對水墨的深厚情感。然而,這并非向國華創(chuàng)作的終點。對他而言,以水墨構建的畫布的意義已經遠超過了畫作本身所表達的內容,整個畫面所呈現(xiàn)出來的樸素與素樸的視覺感受,也加強了具象圖像在作品中的徹底消失,最終只留下純粹的視覺幾何元素與空間的組合關系。這樣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僅強化了作品的抽象性,也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于圖形與空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引發(fā)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他的創(chuàng)作不僅是對傳統(tǒng)水墨畫的傳承,更是在物質感性與抽象邏輯之間進行的一場深邃的探究。這種獨到的藝術實踐,賦予了“樸素”這一概念全新的意義和內核,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的,是一種充滿新穎思考和視覺沖擊力的藝術面貌。在他的藝術世界里,“樸素與素樸”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美學表現(xiàn)形式,而是對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物質與精神、具象與抽象之間關系的反思,是一種新穎且充滿思考的視覺和思想體驗。

鐘康君是一位對日常生活敏感且充滿智慧的藝術家。多年來,他的創(chuàng)作從公共雕塑到繪畫裝置,善于動手和發(fā)現(xiàn)身邊廢棄的物品,并將其轉化為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作品成為了他重要的創(chuàng)作路徑。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雜志、報紙、傳單、卡片、網絡圖像等廢棄物,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卻在鐘康君的手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他通過收集各種社會信息的物質材料,解構后再重組,形成了既抽象又具象的視覺文本。這種獨到的藝術處理方式,體現(xiàn)了從繁復到簡約的審美轉變,也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對于真實與本質的深層次追求。所以,在我看來他的作品不只是簡單的物質重組,更是對現(xiàn)代人精神和情感的一種映射。他將匠人的制作精神與問題意識介入到當下社會的現(xiàn)實之中,通過消弱文字的閱讀功能性,造成無法認知閱讀和混亂,引導我們面對現(xiàn)實生活和社會上的真與假,且創(chuàng)作的過程充滿了思考、糾結、肯定、否定、抓狂和喜悅。他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過程稱之為“回收風景”,在他看來,這種“回收風景”是大眾生活傳播的重要載體,而文字的書寫和圖像的視覺則是一種無形的武器,它的言論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具有復雜性。這種從繁入簡,從淺到深的藝術實踐,使得他的材料和畫面在思想的構建中生發(fā)出新的意義,成為一種包含豐富內涵的視覺語言。因此,鐘康君的作品并非是一種單純的繁復,而是一種經過對現(xiàn)實生活深思熟慮后的凈化,反映在畫布上的一種可見與不可見并置的樸素的價值觀。尤其是通過對廢棄物的重新組合和編織,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的真實與虛假,讓我們思考如何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這不僅僅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思想上的觸動。

總而言之,在當代藝術的多元語境中,"樸素"與"素樸"這兩個看似相近的藝術風格,透過向國華與鐘康君的作品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內涵和形式演繹,讓我們感受到了東西方藝術的精神性和深邃性,且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解讀上。無論是向國華通過水墨棉線與重新排列的方式,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了錯位的幾何空間,還是鐘康君通過物質材料編織,對社會信息進行解構與重組后所建構的圖像的偶然性,這兩種不可預測的風格美感,正是當代普世價值與傳統(tǒng)審美觀念的交鋒與重塑。也展現(xiàn)了他們作品中樸素與素樸的風格表現(xiàn),在當代藝術場域中的異樣生成,這種生成不僅刷新了我們對傳統(tǒng)審美的理解,也為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靈感和方向。

關于學術主持

范曉楠

范曉楠,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藝術與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藝術評論學者,策展人,清華大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后,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學術委員,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當代藝術年鑒》編委,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第十五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學術主持,主要研究領域為美術理論、藝術評論、展覽策劃、當代藝術思潮和視覺文化研究。著有《景觀社會的圖像: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歐洲繪畫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血與肉的扭結:培根與英國當代藝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在核心刊物和報紙媒體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主持國家級項目和天津市重大項目多項,與國內外大型藝術機構合作,策劃學術展覽百余場,多年來作為學術主持為眾多展覽提供理論指導。

關于策展人

李裕君

李裕君,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學者。2005年畢業(yè)于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yè),2018-2019年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批評專題高級研修班;2022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新時期中國當代美術評論人才培養(yǎng)”計劃;2024年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策展理論研究人才培訓”項目。

自2006年起主要從事當代藝術策展、評論、藝術機構運營及媒體策劃等相關工作,擔任海河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798第零空間主理人,魯迅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外聘導師,中國當代美術評論與策展青年聯(lián)盟委員,中國文化促進會國潮藝術專業(yè)委員會專家顧問。曾擔任《美術關注-中國油畫名家》叢書副主編,后創(chuàng)辦Ai藝術網,并聯(lián)合多家網站平臺創(chuàng)辦“當代藝術播報聯(lián)合體”網絡電臺,任首席主播;擔任99藝術網主編、市場總監(jiān)期間,參與并策劃執(zhí)行“2010首屆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2012首屆中國民營美術館高峰論壇”、“再水墨:2000-2012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景象2012-當代藝術邀請展”等重大項目集展覽活動;2015年參與創(chuàng)辦《絕對藝術》雜志,并擔任絕對傳媒集團策劃總監(jiān);2017年曾任北京不同藝見藝術中心執(zhí)行館長;2022年參與創(chuàng)辦天津海河美術館。至今在《美術研究》、《收藏投資導刊》、《絕對藝術》、《人民藝術家》、99藝術網、雅昌藝術網、藝術中國等刊物及網站發(fā)表論文及專題文章30余篇;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慶、沈陽、青島、三亞、溫州、日本、瑞士等地策劃藝術家個展、群展及藝術跨界活動60余場次,已合作藝術家數百人?,F(xiàn)主要工作、生活于北京。

關于藝術家

向國華

1984年生于四川綿陽;2003年入學四川美術學院;2007年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yè)

向上滑動閱覽

獲獎 :

2017 以抽象的名義-青年藝術家評選 專業(yè)提名獎 (悅美術館 798 北京)
2008 四川美術學院第十二屆學生作品年展 二等獎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 重慶)
2008 優(yōu)秀畢業(yè)作品展獲 優(yōu)秀獎 (重慶美術館 重慶)
2007 日常影像•數碼瞬間圖片展 優(yōu)秀獎 (劉海粟美術館 上海)

公共收藏:

2022 年 華為集團
2020 年 王琦美術館
2017 年 上海半島美術館 悅美術館 青藝博

鐘康君

1984年生于廣東省湛江市;2007年畢業(yè)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學位;現(xiàn)工作、生活在上海

個展:

2023年 “不可撤銷” 個人展覽 里美藝術空間 上海
2021年 “城市烏托邦”個人展覽 上海藝術館 上海
2019年 “觀”個人展覽 J GALLERY簡畫廊 上海

聯(lián)展:

2024年“無界共生-深圳首屆地鐵藝術節(jié)” 言外畫廊 深圳
2024年“第十二屆上海美術大展”上海美術館 上海
2023年 “雙個人展 ” 里美藝術空間 上海
2022年“第八屆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海派藝術館 上海
2021年 “見字如面2” 劉海粟美術館分館 上海
2021年 “黃盒子開放展” 黃盒子美術館 青島
2021年 “正在從新規(guī)劃路線” 樹美術館 北京
2020年 “見字如面” 劉海粟美術館分館 上海
2020年 “巨石之下” 移動的頭腦博物館 上海
2019年 “第十屆上海美術大展 ” 中華藝術宮·上海
2019年 “應時而生” 同澤藝術館 北京
2019年 “大藝家夏季展” 藝諾美術館 上海
2018年 “2018第九屆新星星藝術獎” 江蘇大劇院 南京
2018年 “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 世貿商城 上海
2018年 “抽象北京” 恩來美術館 北京
2016年 “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 上海展覽中·上海
2013年 “生長” 上海青年美術大展中華藝術宮 上海
2011年 “新星星美展” 多倫美術館 上海
2011年 “珊瑚計劃” 上海當代藝術館 上海
2010年 “設計主義” 浦江23(國際創(chuàng)意港) 江陰
2009年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長春國際雕塑公園長春
2009年 “無界·黑匣子—藝術,烏托邦與虛擬現(xiàn)實” 上海當代藝術館 上海
2008年 “CAF NY亞洲當代藝術博覽會” 東亞藝術 紐約
2008年 “歷史上的明天” 東亞藝術 上海
2008年 “轉型.建構-----2008年首屆廣東雕塑大展” 廣州
2007年 《城》獲得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優(yōu)秀雕塑作品展“學術獎”北京
2007年 《城》獲得“2007年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銀獎(同時被今日美術館收藏)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