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繪畫
開展時間:2023-03-11
結束時間:2023-05-21
展覽地點:UCCA Edge
展覽地址:上海市靜安區(qū)西藏北路88號盈凱文創(chuàng)廣場2層
參展藝術家:韓夢云、簡策、李泳翔、李然、仇曉飛、王曉曲、王之博、謝南星
主辦單位:UCCA Edge
2023年3月11日至5月21日,UCCA Edge將呈現(xiàn)春季大展“不安的繪畫”。票務信息將于近期發(fā)布,請持續(xù)關注UCCA官方社交媒體平臺。
繪畫是不安的,也是不安定的。隨著現(xiàn)實主義退卻,現(xiàn)實愈加迫近:去全球化伴隨保守主義的反撲,圖像生成技術和網(wǎng)絡媒體的碎片式傳播引發(fā)語境坍塌,學科交叉帶來形式語言的稀釋,市場交易化作商品化的紅字,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創(chuàng)作媒介,繪畫再次面臨關于相關性和緊迫性的詰問。
繪畫從未停止為自身正名,它作為純然身體性的創(chuàng)作,與人互為鏡像,在去人類中心化思潮掀起之時,繪畫以媒介為本位的思維也隨之翻頁——藝術史的線性敘事被展平,歷史語境的邊界在流動,風格、母題、圖像、空間元素自由地進入繪畫。
本次展覽中的8位藝術家來自不同代際,自成章節(jié):簡策、李泳翔和韓夢云在全球語境中展開創(chuàng)作實踐,他們從生物圖像到人造物圖像之間的混雜,繪畫與器物之間的流轉,到東方宗教意象和傳統(tǒng)手工藝在繪畫中的轉譯,分別探尋“正統(tǒng)”繪畫史之外的可能。
謝南星、王之博和仇曉飛從心理語言出發(fā),各自呈現(xiàn)現(xiàn)實與夢境、肉身與虛擬,歷史時間與家族時間之間的交錯。
本次展覽試圖呈現(xiàn)的正是繪畫所具有的獨特的反身性和自覺,它在不安定的狀態(tài)下對媒介邊界的不斷延展,以及以不同方式做出此種努力的優(yōu)秀畫家們。“不安的繪畫”由UCCA策展人欒詩璇策劃。
關于藝術家
韓夢云
1989年生于中國武漢,現(xiàn)作為跨媒介藝術家和雙語作家工作生活于倫敦。她于2012年在美國巴德學院獲得工作室藝術學士學位,并在京都大學等多個機構進行了梵文研究,隨后于2018年在牛津大學完成了以古典印度學和印度美學理論為研究重點的藝術學碩士學位。自研究多種宗教和全球藝術史以來,韓夢云一直在西方繪畫的基礎上,融合佛教寫本、印度和波斯細密畫,以及中國和日本木版印刷典籍的形式特征,發(fā)展出一種高度跨文化和跨歷史的視覺語言。同時,她特別關注繪畫和建筑之間的關系,因地制宜地結合宗教建筑的空間性陳布畫作和影像。她常用普世的符號和隱喻引發(fā)詩意的共鳴和批判性思考。
重要個展包括“夜”(ISA畫廊,上海,中國,2022);“玻璃珠游戲”(香格納畫廊,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巴塞爾,瑞士,2022);“玉屑集”(千高原藝術空間,成都,中國,2019);“無定”(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2013)等。重要群展包括“烏利·??耸詹卣?rdquo;(松隱藝術空間,首爾,韓國,2023);“貯藏”(麥勒畫廊,北京,中國,2022);“未有名目的言說”(青策計劃2021,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中國,2021);“沙特阿拉伯迪里耶雙年展:摸著石頭過河”(利雅得,沙特阿拉伯,2021)等。
簡策
1984年出生于中國山東,1988年移居德國。2008年畢業(yè)于柏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系,2009年畢業(yè)于柏林洪堡大學和自由大學藝術史系(碩士)。2006-2007年,就讀于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2009年碩士畢業(yè)于柏林洪堡大學和自由大學藝術史系。2017年獲得洪堡大學藝術與圖像史博士學位,2019-2020年任教于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史系,現(xiàn)工作生活于德國柏林。簡策的作品觸及繪畫傳統(tǒng)與視覺概念,它們源自于文化與藝術史,并延伸至如今的數(shù)字圖像世界。她致力于探索被技術影響和轉變的美學以及身體性,并通過構圖嚴謹?shù)漠嬜髡归_討論;同時,她也以畫面中極具表現(xiàn)力的色彩及造型平衡其作品的概念性。
重要個展包括“樂園”(空白空間,北京,中國,2021);“關于展出藝術家作品高品質繪畫,加快建成世界著名作品圖像的若干意見”(簡策&程昱崢,要空間,上海,中國,2019);“艦隊”(空白空間,北京,中國,2018);“On Paper 2”(Zapbeijing,北京,中國,2018);“Bannermen”(Gallery SU,首爾,韓國,2018);“穿越歐洲”(簡策&程昱崢,Whiteconcepts,柏林,德國,2017);“驗證碼”(Philine Cremer畫廊,杜塞爾多夫,德國,2017);“大幻影”(空白空間,北京,中國,2016);“大象”(NON Berlin,柏林,德國,2016)。重要群展包括“替身與寄生”(空白空間,北京,中國,2022);“The Hearing Trumpet: Part 1”(瑪戈畫廊,巴黎,法國,2022);“Sonderlage”(Lage Egal,柏林,德國,2021);“形式的‘密謀’”(剩余空間,武漢,中國,2020);“一沙藝世界”(復星基金會收藏展,三亞,中國,2018);“藝術贊助人”(喬空間,上海,中國,2018);“The Second Self”(Peres Projects,柏林,德國,2017)等。
李泳翔
1991年出生于長沙,現(xiàn)工作生活于德國柏林。他于2014年獲得中央圣馬丁學院平面設計與動態(tài)影像學士學位,2020年于法蘭克福Städelschule美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同年獲第八屆華宇青年獎提名。李泳翔的藝術實踐涉及多種媒介,興趣主要聚焦于繪畫、雕塑、音樂和影像之間的跨界領域。受互滲式的文化理解以及藝術家自身流散經(jīng)驗的影響,李泳翔以混雜媒介、形式與現(xiàn)有文化特性的方式,對權威觀念與既有權力結構發(fā)起挑戰(zhàn)。
重要個展包括“藝+巴黎:由巴塞爾藝術展呈現(xiàn)‘Yong Xiang Li: 8 Chairs (Adolescent Fabrications)’”(天線空間,巴黎臨時大皇宮,巴黎,法國,2022);“Inside Job”(LC Queisser,第比利斯,格魯吉亞,2022);“姍姍來遲”(Futura,布拉格,捷克共和國,2021);“Superfluous”(Schwabinggrad,慕尼黑,德國,2021);“Curl”(Galerie Emanuel Layr,維也納,奧地利,2020);“Companion”(Jean Claude Maier,法蘭克福,德國,2019)等。重要群展包括“Identity Not Proved: New Acquisitions of the Federal Collection”(聯(lián)邦藝術博物館,波恩,德國,2022);“那里的風景”(Sadie Coles,倫敦,英國,2021);“隱隱綽綽”(Layr,維也納,奧地利,2021);“2020年第八屆華宇青年獎入圍展:漫長的問候”(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20)等。
李然
1986年出生于中國湖北,現(xiàn)工作生活于上海。2009年本科畢業(yè)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李然的創(chuàng)作涉及影像、表演、繪畫、裝置、寫作等多重媒介。近幾年,他開啟了對中國1950年代以來的話劇創(chuàng)作、舞臺美術和化妝、譯制片生產(chǎn)和制作、諜戰(zhàn)電影中反面角色設置等主題的考察之旅。他常常通過照片文獻收藏、角色場景擺拍、配音模仿獨白等形式進行影像寫作,同時也在繪畫、聲音、裝置等創(chuàng)作里擴充著這種更加復雜與個人化的書寫時空。
他的單頻影像作品曾在紐約猶太美術館、倫敦ICA當代藝術機構等機構及獨立電影節(jié)、藝術節(jié)放映。他在2014年莫斯科國際青年藝術雙年展中獲得“最佳藝術家獎”,并入圍2017年平丘克藝術中心的“未來世代獎”提名。重要個展包括“寂靜之外”(里森畫廊,紐約,美國,2022);“觸不可及”(克里斯安德森畫廊,哥本哈根,丹麥,2021);“你是誰”(AIKE,上海,中國,2019);“客旅生活”(香格納畫廊,北京,中國,2017)等。重要群展包括“極簡主義-極繁主義-多重機制”(善哉藝術中心,首爾,韓國, 2022);“ON|OFF 2021:回到未來”(和美術館,佛山,中國,2022);“內部的流動:明白筆記巡回展”(四方美術館,南京,中國,2021);“自由棱鏡,錄像的浪潮”(OCAT上海館,上海,中國,2021);“忍不住轉身”(中間美術館,北京,中國,2020);“生活應用”(昊美術館,上海,中國,2019);“寒夜”(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17);“美術館開/關——遭遇蓬皮杜”(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法國,2016-2017)等。
仇曉飛
1977年出生于哈爾濱,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仇曉飛的創(chuàng)作以記憶為起點,用夢幻般的絢麗色彩將歷史、政治與個體經(jīng)驗相結合,不斷挖掘繪畫過程中的即興和不穩(wěn)定性,在混雜而豐富的意象中尋找具有張力的平衡點。重要個展包括“卜居”(佩斯畫廊,紐約,美國,2021);“藝術家個案研究展:仇曉飛”(北京新世紀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北京,中國,2020);“雙擺”(佩斯畫廊,紐約,美國,2016);“南柯解酲”(佩斯北京,北京,中國,2014);“反復”(上海民生美術館,上海,中國,2013);“黑龍江盒”(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中國,2006)等。重要群展包括:“ON|OFF:中國年輕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13);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特別計劃邀請展“朦朧”(威尼斯,意大利,2011);第十屆哈瓦那雙年展(哈瓦那,古巴,2009);“真貨”(泰特美術館,利物浦,英國,2007)等。
王曉曲
1987年生于廣西桂林,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2014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王曉曲的工作與肖像繪畫緊密相關,她關注人在細微處流露出的精神狀態(tài)與個人氣質,通過夸張的變體與壓倒性的構圖強化作品的荒誕感。在繪畫中,王曉曲將集體的夢想、社會的意識、秩序投射出來,畫中的人物沐浴著政治、文化和一切混合物。重要個展包括 “歡迎光臨”(SSSTART,上海,中國,2021);“石門開”(艾可畫廊,上海,中國,2021)。重要群展包括“2021年第九屆華宇青年獎入圍展:完美之隙”(三亞華宇藝術中心,三亞,中國,2021);“繪畫無聲”(泰康空間,北京,中國,2021);“影子愛人”(OCAT西安館,西安,中國,2021);“金湯”(CHAO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20);“正在加載中”(昆泰·嘉瑞文化中心,Art Power 100,北京,中國,2020);“終端>_How Do We Begin?”(X美術館,北京,中國,2020);“敢當:當代神石注疏”(UCCA沙丘美術館,秦皇島,中國,2019)等。
王之博
1981年生于浙江,現(xiàn)工作生活于杭州和柏林。王之博的創(chuàng)作實踐探討了繪畫中如何拉伸、濃縮、扭曲時空的維度和復雜性的議題。通過引入觀者對具體作品的感知及參與,她在二維空間的限度之內挑戰(zhàn)這些概念的更多可能性。重要個展包括“表演者”(北京畫廊周,北京,中國,2021);“他不再有人的模樣”(馬凌畫廊,上海,中國,2018);“目之所及”(馬凌畫廊,香港,中國,2016);“王之博:駐波”(軍械庫藝博會,紐約,美國,2013)。重要群展包括“關于繪畫”(Galerie Rolando Anselmi,羅馬,意大利,2021);“Hot/Cold ? Dry/Wet: On Art and Latitude”(art+château,瑞士,2021);倫敦弗里茲藝術博覽會(線上,2020);“非黑/非紅/非黃/非女”(時代藝術中心,柏林,德國,2019);“沒有太陽”(馬凌畫廊,上海,中國,2019);“金陵冬季學院:地域畫家II”(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中國,2018);“南方”(無空間,沈陽,中國,2018);“潘玉良:沉默的旅程”(時代美術館,廣州,中國,2017);“潘玉良:沉默的旅程”(Villa Marie Vassilieff,巴黎,法國,2017)等。
謝南星
1970年生于重慶,現(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謝南星是極具變革心的實驗派畫家,他常常挑戰(zhàn)藝術教育中那些傳統(tǒng)的、看似已確立的成規(guī)。重要個展包括“謝南星:副詞司令部”(Petzel Gallery,紐約,美國,2022);“骰子滾滾”(麥勒畫廊,北京,中國 ,2020);“Xie Nanxing: A Gift Like Kung Pao Chicken”(Thomas Dane Gallery,倫敦,英國,2019);“謝南星:香料”(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18);“無題三種”(麥勒畫廊,北京,中國,2015);“THE SECOND WHIP WITH A BRUSH”(麥勒畫廊,盧森,瑞士,2013)。重要群展包括“貯藏”(麥勒畫廊,北京,中國,2022);“SNAPSHOT”(麥勒畫廊,北京,中國,2021);“意大利文藝復興紙上繪畫:一次與中國的對話”(木木美術館,北京,中國,2021);“Psychic Wounds: On Art & Trauma”(THE WAREHOUSE,達拉斯,美國,2020);“中國私語”(MAK Museum für Angewandte Kunst,維也納,奧地利,2019);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卡塞爾,德國,2007);“d’APERTutto”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意大利,19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