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王思順:啟示

開展時間:2022-09-10

結(jié)束時間:2022-10-22

展覽地點: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第一空間

展覽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qū)D06&B01

策展人:魯明軍

參展藝術家:王思順

主辦單位: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展覽介紹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榮幸地宣布代理藝術家王思順,并于9月10日下午4點在北京第一空間,推出王思順的個展“啟示”,展出此系列雕塑作品20余件。展覽由魯明軍擔任策展人。

啟 示

魯明軍

在過去的七八年里,從世界各地(包括俄羅斯、法國、意大利、阿富汗、烏拉圭、埃及及中國等)搜集形似人物肖像、面孔的石頭成了王思順主要的工作。迄今為止,他已經(jīng)搜集了千百塊大大小小、不同形態(tài)的肖像石。對他而言,這本身即是雕塑,也是他藝術實踐的一部分。

這一瘋狂之舉最初的靈感來自2015年他獨自駕車從北京駛往巴黎的途中。一路上,他橫穿歐亞大陸數(shù)個國家,遇到了不同民族,有一天他在路邊突然看到奇特的不同材質(zhì)的石頭,并驚異地發(fā)現(xiàn),它們跟人一樣,似乎也有天然的種屬、性格與命運之別。也是在這一刻,這些原始之物仿佛獲得神啟一般,頓時滿血復活。從此,執(zhí)拗的王思順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這個項目中。2016年,該項目首個展覽“啟示”在長征空間成功舉辦。六年后,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將推出該項目的第二個個展,展覽的名字依然是“啟示”——超越性的力量是永恒的。

我們無法確認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石頭到底誕生于何時,我們也無法得知在歷經(jīng)億萬年的氣候、地質(zhì)變化和不斷文化變遷中,它們到底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在王思順眼中,這些天斧神功之作不是神跡,便是自然意志的產(chǎn)物。19世紀末,原始藝術及其野蠻的性格就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畫家們所發(fā)現(xiàn),并被廣泛接受和汲取。進入20世紀以后,這已經(jīng)成了一股潮流,深刻地影響了一大波歐美藝術家,特別是到了1989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由馬爾丹(Jean-Hubert Martin)策劃的展覽“大地魔術師”的時候,因為冷戰(zhàn)的結(jié)束和全球化的降臨,原始藝術或原住民藝術獲得新的主體位置,成為一種新的政治。當然,這一切皆得益于19世紀末史前史的發(fā)明。誠如藝術史家瑪麗·斯達夫里納基(Maria Stavrinaki)所說的,在技術進步、生產(chǎn)和流通加速的那一刻,西方關于時間的三種敘事便形成了,這些新的研究領域一個接一個地深入到過去的朦朧與浩瀚之中:一是推測地球的年齡;二是尋找人出現(xiàn)的蹤跡;三是重思藝術誕生的時代。這些關于時間的敘述與現(xiàn)代性的破壞力量是不可分割的,就像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在調(diào)查北美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地區(qū)圖像的時候,亦尖銳地指出,現(xiàn)代科技(比如電)是如何破壞了原住民的生活和信仰秩序的。

說到底,這一切還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理性啟蒙顯然無法涵蓋它的復雜性,它從來都是在疾速與緩慢、變化與永恒、信念與懷疑、進步與退化、理性與瘋狂等復雜的辯證關系中展開的。然而,在王思順眼中,這些自然力量和宇宙時間雕刻的石頭肖像其實已經(jīng)超越了這一辯證邏輯,他更像是在創(chuàng)造——或準確地說是在參與創(chuàng)造——一個亙古不變的超級物種,這個物種大于人類,大于地球上的所有物種。

關于藝術家

王思順,1979年生于武漢,2008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F(xiàn)工作生活于北京。曾受邀參加沙特雙年展,亞洲雙年展,泰國雙年展,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銀川雙年展,羅馬尼亞雙年展,俄羅斯烏拉爾當代藝術工業(yè)雙年展,英國曼徹斯特亞洲藝術三年展。作品先后展出于香港大館美術館,法國安納西Salomon當代藝術基金會,格魯吉亞國家美術館,英國卡斯雕塑基金會,奧地利格拉茲美術館,德國戴姆勒藝術中心,伊斯坦布爾Borusan Contemporary,尤倫斯藝術中心,中國美術館,意大利路吉·佩吉當代藝術中心等知名藝術場館。獲 2015 三亞“華宇青年獎”提名獎,2016 ACC(亞洲文化協(xié)會)獎。作品被泰康空間、香港M+美術館、德國戴姆勒中心等機構收藏。

關于策展人

魯明軍,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青年研究員。OCAT深圳館學術總監(jiān)。近年策劃《疆域:地緣的拓撲》(2017-2018)《沒有航標的河流,1979》(2019)《街角、廣場與蒙太奇》(2019)《繆斯、愚公與指南針》(2020)等展覽。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近著有《目光的詩學:感知—政治—時間》(河南大學出版社,2019)《美術變革與現(xiàn)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激進根源》(2020)等。2015年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2016年獲得YiShu中國當代藝術寫作獎。2017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xié)會獎助金(ACC)。同年,獲得第6屆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CCAA)。2019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AAC)年度策展人獎。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