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生長——陳彧君個展

開幕時間:2021-01-31

開展時間:2021-01-31

結束時間:2021-05-09

展覽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階梯展廳

展覽地址:上海徐匯區(qū)龍騰大道3398號

策展人:潘陶、蕭斌

參展藝術家:陳彧君

主辦單位:龍美術館

學術主持:徐堅、魯明軍、崔燦燦、夏可君、孫田

展覽介紹


龍美術館(西岸館)將于2021年1月31日至5月9日呈現(xiàn)陳彧君大型個展“生長”。此次展覽集中于陳彧君近期的社會性藝術實踐,包括與其他領域創(chuàng)作者們合作完成的跨界實驗、把故鄉(xiāng)建構為本土場域的二度嘗試,同時重點展出藝術家最新的水墨拼貼系列作品,由此全面介紹其不斷推進的平面語言。

為了回應過去一年全球面對的混亂變局,陳彧君將展覽“生長”的起點設置在一座根據(jù)場地特制的巨型金色空間中,通過營造新舊并陳、興衰交替的矛盾氛圍,從而對當下的社會文化情境作出隱喻:一方面,逐步下沉的展廳在金色基調的渲染下成為一個龐大而精致的容器,承托不斷積累的欲望并映射出奪人眼目的光芒;另一方面,展廳四周墻體被刻意做舊,看似是在經年累月的使用下被撫摸得粗糙斑駁、頹敗不堪,任何物質遺存可能在頃刻間如灰塵般潰散。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時空環(huán)境中正在孕育著全新的藝術生命,與陳彧君展開共同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筑起一道綿延而流動的特殊風景。他們重新丈量既定的社會文化邊界,在人類就集體自我喪失認同感而日益趨向分裂的現(xiàn)實里發(fā)掘全球歷史代謝的內在規(guī)律,開拓一條多元對話、多元共生、多元匯流的觀念通道。

隨后出現(xiàn)的長約22米的復刻景觀《木蘭溪》,原型為陳彧君原籍所在地福建莆田的木蘭溪,是貫穿陳彧君自身創(chuàng)作脈絡的觀念通道。陳彧君與兄長陳彧凡從2007年開始以此為題,把多年來離散的“移居”與“流寓”經驗以及相關的私人、家庭與宗族紀事轉化為泛地緣的總體藝術實踐,涉及多種形式與媒介,尤其擅長通過極具臨場感與儀式化的行動向觀眾傳遞對于“南洋”的想象與虛構。2020年,陳彧君決定重返木蘭溪,回歸傳統(tǒng)的人文精神并深耕其本土價值中的凝聚力與傳播力,從內斂和外張兩個向度思考后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生態(tài)。他攜團隊入駐莆田當?shù)氐泥l(xiāng)土建筑(群),收集并提煉不同社群活動與習慣中的本土元素,嘗試譜寫穿行于感官記憶之間的中間敘事。事實上,木蘭溪的部分河段已經被改造成水利公園,諸多原本呈現(xiàn)雜糅風貌與異域風格的住宅已被拆除。所以,此次展覽中的作品《木蘭溪》就是已經凝固在陳彧君腦海中的“木蘭溪”,向觀眾直觀展現(xiàn)這條母親河如何作為“原型”或“原始意象”支持著藝術家的審美心理結構。

更重要的是,在對木蘭溪展開寫實性描繪與象征性再現(xiàn)的過程中,陳彧君發(fā)展出一套將具象與抽象相互疊合或對映的表現(xiàn)手法,在兩者之間完成了連貫的視覺遷徙。這種特點在他的拼貼創(chuàng)作中最為明顯,從早期采用照片、印刷品、新聞簡報至后期融入繪畫乃至裝置的混合輸出,零散的表皮材料聚集成足以撕裂社會文化平衡的巨力。

與展覽同名的水墨拼貼系列“生長”首次以陳彧君自己的紙本水墨作品為基礎,原本摹仿同一自然景觀的黑白或彩色的繪畫成為殘余的碎片,在新的畫面中反復并置、穿插、顛倒,如新陳代謝般獲得再生??v橫交錯、斑駁離奇的拼貼肌理深刻體現(xiàn)了陳彧君的抵抗精神,他有意打破或消解當代藝術系統(tǒng)中主流創(chuàng)作領域與大眾創(chuàng)作領域之間的隔膜,培育一片嶄新的“生長”土壤。

關于藝術家

陳彧君,1976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99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1999年至2014年先后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與油畫系,現(xiàn)生活并工作于上海。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陳彧君的創(chuàng)作致力于展現(xiàn)內在自我與外部影響之間的沖突。他試圖檢視當代亞洲國家中的個體在多元文化立場下所必須面對的身份認同的困境。憑借圖像與符號、情感與觀念的協(xié)調與互涉,他圍繞著“鄉(xiāng)土想象”等概念的空間諸面相進行探索,從而觀照后全球化景觀的模糊性。

陳彧君對于繪畫、拼貼以及裝置等各種形式的媒介運用自如。他認為生活中所接觸的既有材料都可能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中介,而這些來源于日常的元素消弭了陌生感與距離感。陳彧君將他的繪畫和拼貼嵌入裝置之內,邀請觀者親身把握作品尺度及其思維模式,并體驗作品邊界的流動性。

近期個展包括:“每個自己”(阿拉里奧畫廊,首爾,2020)、“陳彧君”(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2019)、“來自金頂?shù)姆垂狻保ㄈ蕪],上海,2018)、“故土不鄉(xiāng)愁”(阿拉里奧畫廊 & BANK,2017)、“第二道門”(柯恩畫廊,上海,2015)、“空間志No.1”(AYE畫廊,北京,2014)、“臨時房間”(博而勵畫廊,北京,2012)、“空房間”(博而勵畫廊,北京,2010)等。與陳彧凡的雙人展包括:“木蘭溪/渡”(A+ Contemporary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臺北,2018)、“木蘭溪/厝”(佩塔提科瓦美術館,佩塔提科瓦,2017)、“白色”(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16)、“木蘭溪/不居”(Zhong畫廊,柏林,2012)、“木蘭溪”(博而勵畫廊,北京,2011)等。

陳彧君的作品曾在龍美術館(上海,2020/2014)、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北京,2019/2017/2015)、關渡美術館(臺北,2018)、OCAT上海館(上海,2017)、今日美術館(北京,2016)、紅專廠當代藝術館(廣州,2015)、寺上美術館(北京,2015)、關山月美術館(深圳,2013)、格羅寧根美術館(格羅寧根,2013)、印度尼西亞國家美術館(雅加達,2013)、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3)、威內托科技藝術館(威尼斯,2012)、時代美術館(北京,2010)等知名機構展出,并參與第二屆安仁雙年展(2019)、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2014)、第二屆成都雙年展(2005)等重要展覽。

公共機構收藏包括:阿拉里奧美術館(首爾)、布魯克林美術館(紐約)、DSL收藏(巴黎)、何香凝美術館(深圳)、龍美術館(上海)、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洛杉磯)、M+??瞬仄罚ㄏ愀郏?、白兔收藏 / 白兔美術館(悉尼)、余徳耀美術館(上海)等。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