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震旦博物館于 2019 年 3 月 26 日至 7 月 21 日在 3 樓歷代玉器展廳呈現(xiàn)當代展覽“郝量:辟雍”。本次展覽為青年藝術家郝量在上海首次個展項目,展出藝術家近期以博物館玉器收藏為靈感而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全新作品?;诤铝康乃囆g研究和實踐過程,此次展覽將別具一格地分為兩檔展期前后推出:第一階段(3 月 26 日至 5 月底)以古玉器、珂羅版畫、文獻資料及繪畫作品組成,是藝術家思考與學習的過程;第二階段(5 月底至 7 月21 日)將呈現(xiàn)長達 4米的繪畫作品。
“辟雍”最早是西周時期周天子為貴族子弟設立的教育場所。辟雍的整體造型最初為圓形,周圍有水環(huán)繞。因辟雍本體建筑呈現(xiàn)圓形,使其和古代常見的玉璧十分相似,故在古代文獻中常寫作“璧雍”。東漢班固在《白虎通》中對辟雍作了具體解釋:“辟者璧也,像璧圓,又以法天;于雍水側(cè),像教化流行也”。故自周代以來,辟雍即是探索“學習”概念的重要實踐場所。
從 2017 年起,郝量不間斷地來訪博物館,特別被館藏古玉器及相關古籍所吸引。對本次展覽,藝術家曾自述“我一直迷戀古玉璧的形態(tài)與質(zhì)感,璧有多樣,‘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這樣的形質(zhì)是從這玉石中來,那無以言說的精神又怎么散發(fā)出來?清末學者吳大澂《古玉圖考》,開篇‘古之君子比德于玉,非以為玩物也’,反思與學習的基調(diào)始終就貫穿于這次工作中。”
正如學習行為本身,其可變性和不確定性在不同時空下演進出多樣的結(jié)果,致使我們不僅關注知識的更新,更留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當中話語規(guī)則的轉(zhuǎn)變。在郝量眼中,此次展覽中的作品呈現(xiàn)了一個學習的過程,而“辟雍”則是這個過程中的中樞或節(jié)點,它連接了先民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對物質(zhì)的認知和探索、對情感的體驗和抒發(fā)、對既有知識的不斷修正以及藝術家獨特個體的感知與回應。
此次展覽為藝術家“靈光”項目的又一次實踐,展覽分為演變、月華、金烏、漁父及秋江漁隱,兩期五大主題,是繼 2016 年荷蘭博尼范登博物館“郝量:靈光”展覽后的第二站。展出作品由繪畫、拓片、古玉、文獻資料、珂羅版畫等交織而成,并未刻意強調(diào)其歷史性,為觀者留下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去重塑不同個體經(jīng)驗中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