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一季的廈門翔安“面朝大海·澳頭文化藝術季”將在10月4日迎來藝術家陳文令的大型個展“有限與無限”,此次展覽由廈門市翔安區(qū)宣傳部、翔安區(qū)新店鎮(zhèn)人民政府主辦,在澳頭超曠美術館展出。廈門,是藝術家陳文令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在這里生活了整整十八年,經(jīng)歷過很多挫折與磨礪,而讓他在中國藝術家界破土而出的展覽就是在2001年廈門海邊展出的“紅色記憶”系列作品展,“小紅人”雕塑火遍中國,廈門就成了陳文令藝術的發(fā)源地。藝術家陳文令帶著感恩之心把此次展覽意為遠行之后的回歸,用藝術為故土帶來美好和溫暖。
前 言
序
陳文令:有限自由與無限想象
文 | 顧振清
陳文令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感受到的有限自由,是一種尊重雕塑傳統(tǒng)游戲規(guī)則下技術精進、語言純化的自我歷練。他往往從雕塑材料和介質的自然屬性出發(fā),來把握雕塑自身的美學邏輯及其秩序感。他的表現(xiàn)性語言所凸顯的奇思妙想都有傳統(tǒng)雕塑的邏輯起點和發(fā)力點。其中,既沒有無端而出的思路,更沒有不著邊際的白日夢及其幻象。陳文令的系列雕塑作品之中,一些拼貼式的混搭、一些集成式的類比,看似不經(jīng)意,卻是藝術家縝密思考、精心設計和精工細作的一種結果。因而,陳文令利用獨步雕塑塑形方法論領域的一種天份和才干,把中規(guī)中矩的雕塑創(chuàng)作提升為思想自由的一種有限卻又精準、有效的藝術實踐。陳文令從模仿并模擬現(xiàn)實對象入手,不但塑造了一組組以“紅孩子”、“口罩孩子”為主體的無邪男童的系列形象,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批以諷喻、批判現(xiàn)代性世俗社會及其消費文化和欲望泡沫的擬像人物和擬人化動物形象。其中,許多人物的整個形體或局部軀體帶著陳文令特有的拉長、變形的一種表現(xiàn)性語言的印記。陳文令的人物、人物與動物結合、人物與環(huán)境結合的多種人文景觀化的形象,跨越古典、現(xiàn)代和當代語境,匯聚雕塑、裝置與現(xiàn)成品的媒介,具有一種維特根斯坦所特指的藝術的“家族相似性”和意義的開放性特征。繼而,他從洞察雕塑形象的時間性痕跡出發(fā),發(fā)掘并打造出刷新物象的各種多維度的視覺修辭手法。無論是一種液體流淌、滴落的表面效果,還是一種重力與反重力的物理能量實驗,還是一種不同雕塑成品和道具碎片的集成方式,陳文令都通過類比的語言慣性、靈活的表現(xiàn)技巧和反諷而又幽默的視覺語匯加以實現(xiàn),從而塑造一批又一批令觀眾既熟悉又陌生的超日常形象,構建起自身雕塑藝術的一種鮮明風格、高辨識度和個體特異性。
(顧振清 / 2018年9月18日 )
藝術家簡介
陳文令
1969年生于中國福建泉州
先后畢業(yè)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
現(xiàn)居中國北京,當代藝術家
重要個展:
2018“超常規(guī)”——陳文令藝術展
2017“世外桃源”——陳文令個人展覽
2016 “萬物皆牛”——陳文令大型戶外雕塑展
2014 “共同體”—陳文令新作展
2012 “異度風景”——陳文令新作展
2011“對號入坐”—陳文令個人展覽
2010 “懸案”——陳文令新作展
2009 “緊急出口”——陳文令新作展
2006“幸福生活”——陳文令個展?
2002“紅色記憶”——陳文令雕塑展示行動?
重要群展:
2017 第三屆中國西部國際藝術雙年展 內蒙古 中國
2017 “今日之往昔”安仁雙年展 成都 中國
2017 “庫里蒂巴雙年展中國主賓國系列展覽”之“脈動”展覽 奧斯卡尼邁耶博物館 庫里蒂巴 巴西
2016 邁阿密海灘藝博會 邁阿密 美國
2016 第三屆昌原雕塑雙年展 昌原 韓國
2016 “八面來風”——游走金磚計劃之巴西 中國當代藝術展 圣保羅 巴西
2015 第6屆莫斯科雙年展 莫斯科 俄羅斯
2015 “China8”—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展,多塞爾多夫機場 德國
2015 第十一屆澳大利亞海岸國際雕塑展,科特索海灘 澳大利亞
2014 “再雕塑”—2014三官殿1號藝術展 湖北 中國
2013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 威尼斯 意大利
2013 丹麥海岸國際雕塑展,奧胡斯海岸 丹麥
2013 第三屆登陸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主題展 金沙會展中心 新加坡
2012 “大道之行---中國當代公共藝術展” 卡塞爾 德國
2011 第七屆澳洲國際海岸雕塑展 佩斯 澳大利亞
2010 “生存的進化” ——釜山雙年展,釜山文化中心 釜山 韓國
2009 “對話芝加哥”——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展 芝加哥 美國
2008 第三屆塞維利亞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CAAC,塞韋利亞 西班牙
2008 “消費”——釜山雙年展釜山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釜山 韓國
2007 “聚熱”——今日亞洲休斯敦美術館 休斯敦 美國
2006 “超設計”——上海雙年展 上海美術館 上海 中國
2003 “首屆中國藝術三年展” 廣州博物館 廣州 中國
曾獲獎項
1.2015年獲中澳藝術大使榮譽稱號
2.獲2012年第七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雕塑家前三甲
3.獲2011年丹麥奧胡斯市國際雕塑展最受歡迎大獎
4.獲2011年澳大利亞佩斯國際海岸雕塑展公共藝術大獎
5.獲2010年“報喜鳥”空間藝術大獎
6.2010 年入選“藝術財經(jīng)”雜志, 中國百名權力人物榜
7.獲2008年雜志“當代藝術”,五四青年藝術杰出貢獻獎
8.獲2004年第十屆全國美展優(yōu)秀獎
9.獲2003年北京雙年展中國雕塑特展,紅色記憶獲最受歡迎作品獎
公共收藏
中國美術館 中央美術學院
北京今日美術館 韓國國立美術館
韓國首爾市美術館 首爾斗山美術館
美國休斯頓美術館 美國丹佛美術館
丹麥Arox 美術館
悉尼白兔美術館 澳大利亞墨爾本雕塑美術館
廣東博物館 福建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福建省博物館
湖北美術館 廈門集美大學
惠州市當代雕塑公園 大同"中國當代雕塑館”
西澳洲州立美術館 中華慈善博物館
銀川當代美術館 亞龍灣華宇度假酒店
臺中雕塑公園 武漢合美術館
僑福芳草地大廈藝術中心 四川美術學院
廈門南湖公園 西安益田廣場
法國博瓦隆國際酒店 杭州阿里巴巴園區(qū)
上海陸家嘴金融圈 深圳益田集團
美的集團美術館 尚悅灣 泉州谷見美術館
藝術家說
遠 行 與 回 歸
——陳文令自述
一切遠行都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遠行,是對遠方逐漸融入的過程?;貧w,不僅有肉身的回歸,還有情感的回歸、人文精神的回歸、以及生活方式的回歸。而回歸的路程,又是一種重新適應的過程。其實,回歸的艱難并不亞于遠行的艱辛。往往遠行有多艱辛回歸就有多不易,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的:“人生不發(fā)行往返票,一旦出發(fā),就再也回不來了。”遠行與回歸的路都是山路十八彎,沿路也布滿著荊棘與坎坷……即便如此,我仍執(zhí)意“回家”——沒有回歸的遠行沒有意義,沒有回歸的人生也不完整。這也是閩南人特有的一種情感依托,雖然我這一生,仍在行色匆匆的旅途中,還遠遠沒有抵達心中想要到達的遠方,更沒有回歸到初心和原點,或許依舊與母親生我養(yǎng)我的那片故土有著看似很長的距離……
《遠行與回歸》
——文令自述-1
廈門,是真正意義上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在這里,我生活了整整十八個年頭,至今的身份證都還是廈門公安局簽發(fā)的。32年前,我滿懷著藝術夢想從泉州安溪來到廈門求學,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和磨礪,感受過太多為實現(xiàn)藝術夢想而經(jīng)歷的苦難,甚至還有幾次生死攸關的體驗……尤其是1996年在鼓浪嶼,遭受匪徒的打劫,身負重傷,對我身心造成巨大的傷害。
慶幸的是,我在廈門也結織很多良師益友,這座城市里,有我的親戚族人,有我兒時的發(fā)小,也有在醫(yī)院里的救命恩人……時至今日,我也早己放下曾經(jīng)的那些仇恨,內心只剩感恩。因為,正是那些坎坷和挫折,激發(fā)起了我內心真正的堅強與樂觀,讓我敢于用向死而生的勇氣向自己多舛的命運宣戰(zhàn)。我也始終堅信,一個用生命去愛藝術的人,不會得不到藝術的愛。
2001年底,“小紅人”雕塑第一次歪打正著地在廈門海邊展出,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個展事會令我在中國藝木界開始破土而出。此后,雖然我的心也更加馳騁萬里,但我也清楚知道自己的藝術征程才剛剛邁出一小步,還有很多更大的藝術夢想在遠方招喚著我,由不得半點的驕傲和自滿。而廈門,也因此作為我藝術的發(fā)源地,使我對其滿懷深情和感恩?;蛟S,也唯有將藝術重新回歸此處,才是我盡己之力能為這片土地帶來的一點點美好和溫暖吧。
《遠行與回歸》
——文令自述-2
藝術家的藝術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生史,而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史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部不斷遠離故土的歷史?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向前,其實就是在漸漸地遠離母親、母土、母校、母國……一個志在遠方而懂得感恩的游子走得再遠、再艱難,最后都要慢慢回家,在我眼里,不懂回家的遠行終究只是一段沒有歸屬的流浪。
有一句俗語叫“文明的傳播基本靠水,文明的發(fā)展基本靠腿”。近二十年來,我走過了世界上很多國家與城市,從中汲取了很多來自異國異族的文明文化、藝術經(jīng)驗和生活方式的營養(yǎng),也使我在創(chuàng)作中越來越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共存、自由包容的面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可以增產(chǎn),文明的交流溶匯同樣可以優(yōu)化升級。一個藝術家遠行的目的,也許就是把原生文明或地域文化溶入到世界文明的大體系之中,接受其洗禮與熏陶。
說到這里,回歸或許又是一種真正放眼世界、胸懷天下的坦然和豁達吧。每一位藝術家,都是大千世界中的微小分子。但這每一粒微小的分子,又都能通過藝術映照全球,讓藝術文明影響和輻射全球各個不同的國家和地方。因為,今天的地球是一個村莊,地方與全球、民族與世界、遠行與回歸……都在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中得以發(fā)展。藝術家在兩者之間,經(jīng)由彼此不同的激勵、滋養(yǎng),獲得綿延不斷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長。
遠行是為了更好的回歸,只有回歸之后,才能派生出更大的能量進行新的遠行。在遠行與回歸之間,藝術家應該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人性更建全、文化更包容、創(chuàng)作更自由的藝術從業(yè)者,正如三毛所說:“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實實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給我們的重負,才是一個真正的勇者。”
陳文令
2018.9.23
《遠行與回歸》
——文令自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