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黑:不止于色

開幕時間:2018-09-06

開展時間:2018-09-06

結(jié)束時間:2018-10-13

展覽地址:香港中環(huán)皇后大道中80號17樓

參展藝術家:章燕紫,黃丹,蕭旭,吳少英,Patrick Nilsson,Juri Markkula,Carla Chan

主辦單位:方由美術

展覽介紹


  方由美術很高興能呈獻 “黑:不止於色”。此次集體展覽將挑戰(zhàn)觀眾看法的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黑?” 展覽匯集了 7 位先鋒藝術家的作品,將探索黑色的動態(tài)與對其細致入微的描繪。黑,作為顏色,分布於生活周遭,盡管簡單而純粹,卻也因熟悉而顯尋常。——見多了,則不以為奇,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心理活動——而我們這場展覽想要做的就是要以藝術的方式,重新探討本屬於“黑”那不曾磨滅之“奇”。
  在中國古代,“黑色”的概念為“玄色”所替換。“玄色者,先染白,再染黑。”所以,盡管玄色的最終形態(tài)以黑色呈現(xiàn),但其內(nèi)涵遠不止於表象的一團陰暗。在中國畫里,“墨分五彩”,可知黑是可以表現(xiàn)出彩色意象的存在。顯然,即便僅以顏色論,“黑”也不似當代人所一般認知的那樣簡單。以顏色為基點,若進一步上升至文化層面去審視,黑——這一概念則更顯不凡。對於以華人為代表的東方群體而言,黑,是一個內(nèi)蘊深沉、寬厚博大的符號、載體和形態(tài),關乎於“道”:在太極圖中,黑與白分別代表了陰和陽;而第一位統(tǒng)一六國的皇帝嬴政以黑色(玄色)為國色,則更會引人深思。在西方現(xiàn)代文明體系下,“黑”同樣是一種深刻的存在:現(xiàn)代物理中的黑洞,會讓人自然地想到東方語境下盤古開天辟地前的“混沌”之力。在工業(yè)領域,隨著越來越多嶄新染色技術的出現(xiàn),黑色已經(jīng)成為獨特個性的代表色,更是變革的推動者,例如從馬丁路德到浪漫主義詩人,穿著黑色儼然是拒絕當代價值觀的一種表現(xiàn),也預示著一項革新的開始。
  當我們在這個紛繁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去審視黑色,當其只能以千百種顏色中的一種——這樣的身份呈現(xiàn)時——這種認知顯得單薄而非單純。但若如上述,如果我們嘗試去揭開附著在黑色之上的面紗,“黑”便開始顯露她那深沉、神秘的本來面貌。“黑色”(或玄色)那看似一無所有,實則無所不包的本體,是我們精選來自世界各地的 7 位優(yōu)秀藝術家組成這個展覽的緣起和初衷。
  這幾位藝術家分別是來自中國的章燕紫(北京)、黃丹(北京)、蕭旭(重慶)、吳少英(澳門),來自瑞典的 Patrick Nilsson、Juri Markkula,來自德國的 Carla Chan。他們在作品中關於黑(顏色、氛圍、要素等)運用的共通點,觸發(fā)了我們以這一主題支撐本次展覽的靈感。透過這樣一場頗具創(chuàng)意的展覽,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繪畫、雕塑、裝置等多樣的藝術形式,更重要的是能體會到不同的意象表達。
  瑞典藝術家 Patrick Nilsson 首次在亞洲參展,其作品表現(xiàn)出強烈的黑白對比。他的作品所塑造出的秩序感,以及他將自然和人為世界之間界線的模糊化處理,能給人帶來一種微妙的愉悅感。而對於藝術家卡娜 (Carla Chan) 和吳少英而言,二人的藝術存在一定的相處之處,在於:善於運用黑、白單色來塑造出明快的藝術效果。他們都熱衷於將自然美和數(shù)字化的手段進行融合,以尋找藝術表達的突破。卡娜的作品強調(diào)藉由藝術加工,從而凸顯一種全新的自然美。這可以從她的作品《Blacken White#2》和《Between Happening#5》中得以體會,其作品中黑與白元素的等量糾纏,會讓觀眾不自覺地與自然界的某些特質(zhì)相聯(lián)結(jié),從而感受到了一種特定的美——就像風中的灰塵,預示著短暫的瞬間,卻能夠產(chǎn)生驚人的效果。與之相對,吳少英主要試圖通過將中國傳統(tǒng)水墨藝術的技術性與自然的神秘節(jié)奏結(jié)合起來,來突破既有的傳統(tǒng)。對吳少英而言,藝術可以無所不在,可以在任何情境下(海上、陸地、天空)不斷地被消解和創(chuàng)造。
  章燕紫和 Juri Markkula 的作品,會讓人不自覺地想到著名藝術家馬列維奇的“黑方”,但從中我們也能夠看到二人并不相同的創(chuàng)作方法,可以說他們都顛覆了“世俗”,并以最純粹的形式凝聚出一種新的思想形態(tài)。對 Juri Markkula 而言,《Desat Ground》成為了他“RGB”系列的一個極致性作品。一般情況下,當紅色、綠色和藍色混合在一起時,本該生成白色,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由於特定技術的創(chuàng)新及應用,Juri Markkula 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精妙的作品,經(jīng)由藝術家所創(chuàng)造出的顯明的黑色向觀眾揭示出數(shù)字現(xiàn)實和物理現(xiàn)實的區(qū)別。章燕紫的作品在形態(tài)和方式方面,同樣引人矚目。她的作品顯示出其在哲學層面積極探尋人生的價值及生命的路徑。透過她的作品,那具有象徵意味的“黑方”,意在表達治療、死亡和衰變,這顯然是與通常意義上的傾向及表達所不同的。
  為了籌備本次展覽,藝術家黃丹在作品中顛覆了黑色的慣常用法,使得這些創(chuàng)作顯得大膽而奪目。而特立獨行的顏色選擇,配合以柔軟的觸感,使作品所營造出的氛圍,顯得清新、空靈而又令人心生敬畏。黃丹作品中那傾瀉揮灑的黑色,與另一位參展藝術家蕭旭的作品《冷山》(系列)有些許相通之處,似乎能讓觀眾進入到一個超現(xiàn)實的領域,感受到靜謐的力量。置身其中,彷佛是通過一種如魔法般的景觀,使得我們周身的一切感知力都被喚醒,賦予了觀者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觀。當我們以此為認知的基點,去進一步關照蕭旭的作品,會更深刻地感受到:他那精良的筆墨所營造出了黑色的整體氛圍頗具學術深度。這足以充分表明蕭旭的藝術潛力遠超常人對其所做的一般性解讀。
  方由美術(Ora-Ora)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在當代對黑色進行重新的建構和解讀,以對“黑”這一概念進行拓展的方式,使它的文化內(nèi)涵在當代得到重新的認識、思考,而非重塑。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質(zhì)疑、挑戰(zhàn)并最終進化。梁徐錦熹,方由美術創(chuàng)始人表示:“在一個更容易尋找光與顏色的世界中,以狹窄的方式去觀察『黑』這種顏色是短視的。當它以單色的形式出現(xiàn)時,藝術品是否會留下神秘和不確定的痕跡,亦或者相反,更直接地與觀眾聯(lián)系,開啟個人聯(lián)系和無限可能性的想像力?『黑:不止於色』挑戰(zhàn)觀眾在熟悉和傳統(tǒng)中去尋找新的意義。對於方由美術(Ora-Ora)而言,2018 年是飛躍進步的一年。在很大程度上,這場展覽是與方由美術(Ora-Ora)的自身脈動相一致的,『黑』中充滿了未知,也因此而寄予了無限的可能,恰能紀錄、映襯并啟發(fā)著一個奮發(fā)中的畫廊機構的精神。2018 年,在一個融合了古典與當代的全新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中,透過一群優(yōu)秀的藝術家,方由美術(Ora-Ora)將為觀眾重新評估、分類『黑』——這道最為人熟悉但又最令人驚艷的顏色。”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