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藏枒入華:常玉與浪蕩子美學

開幕時間:2018-03-24 16:30:00

開展時間:2018-03-24

結束時間:2018-04-29

展覽地址:臺北市114內湖區(qū)瑞光路548巷15號1F

參展藝術家:常玉

主辦單位:耿畫廊

展覽介紹


  2018年3月13日,耿畫廊今日宣布將於本月23日推出常玉個展“藏枒入華:常玉與浪蕩子美學”,展出近四十件旅法華人藝術大師的作品,聚焦於其三〇、四〇年代的創(chuàng)作,至生前最後一件作品。耿畫廊的前身,是創(chuàng)立於1992年的大未來畫廊,耿桂英女士自1993年第一次舉辦“常玉·朱沅芷畫展:思鄉(xiāng)曲.游子情”雙個展以來,近二十五年歲月中,於1997年、1998年、2001年、2010年與2013年共舉辦六次常玉個展。暌違五年,作為長期經營常玉作品的代表畫廊,於耿桂英女士的帶領下,將再度推出“藏枒入華:常玉與浪蕩子美學”。有別於以往常玉個展,此次展覽由年輕策展人許峰瑞策劃,透過不同世代的視角,凝視其當代美學觀點。
  本展覽展出作品從常玉於法國習畫的起點—“大茅屋(LaGrandeChaumière)”出發(fā),至他生前最後一件作品。展場空間中呈現大茅屋匯聚畫壇豪杰們時代場域,以及常玉在該場域中所創(chuàng)作的紙上作品,主展場意圖重現常玉三0、四0年代的“粉色時期”,這時期常玉經常以白色、黑色、粉色等三色構成其畫作主要色調,除以刮筆帶出作品線條,即便僅有三色,在背景上以飛白的手法處理過,使作品看似色調單一,卻有豐富層次。此次也將呈現徐志摩曾驚嘆“宇宙大腿”的裸女系列作品,而富邦藝術基金會也鼎力支持,將十五年來從未亮相之重要藏品於本展覽中呈現。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後的法國是被稱為“瘋狂年代”(Annéesfolles)的核心之所,也是法國自由解放、創(chuàng)作和文化豐饒的時期。20世紀初來自世界各地移散至巴黎的藝術家們,特別指的是發(fā)展中國家這些最先接觸到西方現代化并以此為生活方式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置身於人群過著摩登的生活,但不同於摩登男女在感官刺激中隨波逐流,他們擁有銳利的思考、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堅持,從不迷失自己。在這黃金年代被稱作浪蕩子(Dandy)的創(chuàng)作者們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時代、城市、人群和生活的多樣性;在中國現代主義藝術的表現上,沖鋒在這詭譎多變的世界浪潮里尋找一種連結傳統(tǒng)與現代的創(chuàng)作者,自覺地經營著自我來進行文化轉譯上的實踐層面上,就屬常玉最為突出。
  浪蕩子美學體現在常玉繪畫層面的表現,或可從其大量裸女速寫下的東方書畫線條,以及在內化東西方繪畫媒材、概念下的互文關系進行分析,從創(chuàng)作方法的實驗,到美學風格的實踐,最終在常玉的繪畫中我們看見了跨文化轉譯的美學語言和現代化歷史的刻痕。常玉曾說:“歐洲繪畫好比一席豐盛的菜肴,當中包含了很多燒烤、煎炸的食品以及各式肉類。我的作品則像是蔬菜、水果及沙拉,能幫助人們轉換及改變對於欣賞繪畫藝術的品味。”常玉見證了新時代的開始,同時展現浪蕩子美學在跨文化現代性中的可能。那混合了中西方截然不同的處世價值與美學觀的表現,不僅突顯了常玉的包容力,也在美學語言的編寫中進行了協(xié)調與再造。最終,在跨越文化藩籬之際,亦跨越了菁英與通俗,令身處當代的我們領會通往美學和歷史的詩意。
  此次個展梳理常玉現代主義繪畫中的美學語言,展名“藏枒入華”,系藉其“粉色時期”大量瓶花作品中支撐起花卉的杈枝,即“枒”,作為閱讀常玉繪畫線條的敘事開端。“藏枒”意謂其繪畫線條在凝重油彩中所刻畫出的時代心理;“華”則諧音“花都”巴黎,同時也隱喻這位中國現代主義開拓者的“華文化”主體,是如何透過繪畫使東西方美學相互滲入,轉譯跨文化的現代主義美學。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