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地脈:楊詰蒼繪畫,1985-1999

開幕時間:2017-06-10 16:00:00

開展時間:2017-06-10

結束時間:2017-08-12

展覽地址:墨齋,北京市朝陽區(qū)機場輔路草場地藝術區(qū)紅一號院B1

策展人:林似竹

參展藝術家:楊詰蒼

主辦單位:墨齋畫廊

展覽介紹


  墨齋畫廊榮幸地呈現(xiàn)著名藝術家楊詰蒼個展《地脈》,首次系統(tǒng)性地梳理其《千層墨》系列作品?!肚幽废盗惺加?989年,極具前瞻性地糅合重復、無痕、非表述性 、紀念碑性等日后常見的創(chuàng)作手段,對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本展覽追溯《千層墨》系列作品的發(fā)展歷程,包括藝術家早期書法及抽象繪畫實踐中暗含的觀念線索,及其于19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發(fā)生的復雜演變。《地脈》由墨齋藝術總監(jiān)林似竹博士策展,楊浚承協(xié)助策劃,展期為2017年6月10日至8月12日。
  楊詰蒼(1956年生于廣東佛山)自幼學習書法,1982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84-86年在羅浮山?jīng)_虛觀學道。89年獲選為三位代表中國參加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大地魔術師》(Les Magiciens de la Terre)展覽的藝術家之一。極具爭議性的《大地魔術師》是20世紀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式展覽,旨在以更為全球性的視野探討當代藝術, 參展藝術家一半來自歐美,另一半則來非歐美國家和地區(qū)。楊詰蒼出境時被海關扣留作品,89年4月僅“攜帶一支毛筆”來到巴黎。他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顛覆傳統(tǒng)的書法實驗及抽象解構在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均一標準下,面臨被簡單曲解為過時或異類的窘境。同時,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從空間和物質資源限制中得到解脫。
  楊詰蒼選擇以退為進,保留其慣用的藝術媒介——紙、筆和墨,將創(chuàng)作過程精煉至最簡單的動作:重復涂墨。墨和宣紙在層層疊加下形成稠密厚重的肌理,并意外地顯現(xiàn)出金屬光澤。作品擴張至時間和空間的維度,成為藝術家行動和存在的記錄。《千層墨》系列在視覺形式上或可被納入西方現(xiàn)代主義范疇,卻深深植根于藝術家的書法經(jīng)驗及對工筆畫“三礬九染”技法的實踐 。在《大地魔術師》展中,四幅巨幅矩形《千層墨》懸空裝置,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空間。作品在浸入與對峙、冥思與感官經(jīng)驗的沖突間營造強烈的張力,亦令人聯(lián)想起藝術家研究多年的古代石碑,有力地消解了“當代”與“傳統(tǒng)”、“西方”和“非西方”等二元對立論。
  之后十年間,定居歐洲的楊詰蒼繼續(xù)探索《千層墨》的可能性。作品拓展至圓形、不規(guī)則和有機圖形,被壓抑的情緒和筆勢逐漸得到釋放。水墨渲染取代了空白的宣紙,墨層融入了帆布、紗布、膠礬等多種材料,營造更為豐富的肌理及光澤變化。作品的圖式和標題更具針對性,指涉藝術家本人的身體和記憶,以及歷史、政治、宗教等命題?!肚幽废盗械难葑儚脑S多側面折射出藝術家在90年代日益凸顯的社會批判性,及跨學科、全球性的藝術視野。點題作品《地脈》(1994年)預示著他對于具象繪畫的回歸,2000年后的觀念表演、視頻和裝置亦在此初見端倪。
  本展同時收錄藝術家極少見的80年代實驗水墨作品,《大地魔術師》展品的珍貴草稿也將首次亮相。80年代的楊詰蒼與藝術圈的諸多運動和口號絕緣,開啟了個人的“新浪潮”,深挖中國傳統(tǒng)并對之進行解構和再造,與當時全盤接納西方文化的潮流背道而馳 。結構與個體、肉身與靈魂、表達與壓抑、圖象與消解、墮落與升華等貫穿楊詰蒼藝術生涯的主題,在這些早期作品中已然有跡可循。88-89年冬天,物質條件迫使楊詰蒼租用海德堡的地下防空洞為工作室,用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廣東老抽在廢紙上繪制草稿。在醬油干涸后留下的褶皺、紋路和閃爍的鹽粒之中,《千層墨》的靈感逐漸浮現(xiàn)。以此為起點,楊詰蒼僅憑一支毛筆,著手重塑他的世界。
  繼蓬皮杜藝術中心首展后,《千層墨》系列作品曾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2013-14年)、芬蘭坦佩雷美術館(2007年)、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2004年)、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1年)、上海雙年展(2008年)、英國牛津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1997)、德國海德堡美術家協(xié)會(1995年)、法國斯特拉斯堡Le Faubourg當代藝術空間(1994年)、墨西哥城當代文化藝術中心(1991年)、和法國布利也爾(1990年)展出。系列中作品曾被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斯坦福大學康托爾藝術中心、德意志銀行、阿布扎比古根海姆美術館、香港藝術館、M+美術館和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收藏。楊詰蒼的其它作品曾被伯克利大學美術館、法國弗朗索瓦·皮諾基金會、福岡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法國文化部、紐約洛克菲勒基金會和華盛頓世界銀行等機構收藏。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