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四??v橫——伊靈個人畫展

開幕時間:2017-04-02 14:30:00

開展時間:2017-04-02

結束時間:2017-05-02

展覽地址:步步高梅溪新天地梅溪書院L3展館(長沙市楓林三路1099號)

策展人:楊衛(wèi)

參展藝術家:伊靈

主辦單位:步步高福光慈善基金會

展覽介紹


  以畫為媒播種未來“星”計劃
  編者按:
  鯨魚的鯨歌大多在15至20赫茲,有一只鯨魚比較特別,它的鯨歌是52赫茲。所以它發(fā)出的聲音無法被其他同類收到,無法和同類交流的它顯得特別的孤獨。
  自閉癥兒童跟“52赫茲”一樣,只是因為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赫茲”,所以無法被不同“赫茲”的我們接收和理解。雖然他們冷漠的外表好像將自己封閉起來了,但其實他們的內心是非常斑斕的,所以才會在他們中間涌現那么多有天賦的藝術家。
  2017年4月2日下午,由著名策展人楊衛(wèi)策劃,步步高福光慈善基金會主辦的“四??v橫”伊靈個人畫展在湖南長沙梅溪書院隆重開幕,步步高集團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王填,步步高福光慈善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張海霞、北京畫院執(zhí)行院長袁武及畫家羅敏,湖南省文聯副主席、畫院院長劉云、湖南美協副主席鄒建平、魏懷亮、坎勒,湖南油畫學會副主席吳德斌、蔡東,湖南油畫藝委會主任黨朝陽,湖南版畫藝委會主任羅湘科,長沙文聯主席何立偉,湖南工筆畫協會會長吳榮光,湖南文史館館員左漢中,北京電影學院當代藝術院執(zhí)行院長馮放、湖南材料藝術委員會主任郁濤,湖南美術出版社美侖美術館館長陳榮儀,湖南水墨藝委會副主任劉鳴,中南大學藝術設計系主任陳翊斌等各界有關人士近百人出席此次活動。
  本次展覽從4月2日一直持續(xù)到5月2日,展覽現場共展出藝術家伊靈49幅作品,并在展覽現場舉辦了一場公益慈善拍賣會,除了伊靈老師的《007》和《MH370》這兩幅版畫作品,還有由世紀情珠寶捐出的《喜上眉梢》籃花石擺件、如一文化提供的“吉祥巾”和“文武財神獻寶”蓋碗杯一套等拍品。拍賣所得的34200元愛心款全部捐獻給步步高福光慈善基金會,用于未來“星”計劃。活動中7位自閉癥兒童與伊靈老師進行現場創(chuàng)作,在兩幅畫布上合力描繪,以畫為媒,向世界吐露的心聲。他們最大的16歲,最小的10歲。伊靈說:“他們的才藝也許不夠驚艷,但他們通過作品所表現的,卻是最為寶貴的人類天真。”
  3月份,步步高福光慈善基金會正式啟動了“星星點燈”關愛自閉癥兒童公益項目,其中一個子項目是“專注有藝術或特別天賦的未來星計劃”。這群“星星的孩子”與伊靈老師緣起對藝術的相通,伊靈老師作品里充沛的情感和多彩的畫面能打開自閉癥孩子的心扉,伊靈老師可以通過油畫與孩子們進行溝通。
  步步高福光慈善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張海霞在致辭中介紹,步步高集團簽約伊靈老師是因為其作品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每一幅作品都能激發(fā)起觀看者的強烈好奇心,并吸引人們反復地品讀研究。張海霞女士表示,“今天是第十個”世界自閉癥意識日“,我們邀請”星星“和藝術大家們共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希望孩子們在藝術世界里能夠打開心扉,收獲快樂,也期待更多愛心人士和我們一起關注自閉癥孩子,幫助他們整個家庭融入到社會大家庭中,我們共同照亮”星星“的未來之路。”
  此次活動旨在面向全社會呼吁,更多地關注自閉癥兒童青少年,給予他們關愛與支持,讓更多愛心人士了解和參與到融合教育的推廣、實施中來。
  其實能說出的孤獨,就不算孤獨
  因為比起孤獨,更孤獨的是自閉
  伊靈(原名郭新平),1961年9月7日生于上海,現住北京通州,職業(yè)畫家,1983-1987年自費騎車環(huán)國旅行考查民間美術,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壯舉”。1990年入住圓明園畫家村被稱為“大胡子村長”。
  伊靈是一位被藝術史和藝術市場雙層低估了的畫家。這主要還是因為伊靈的性格,過于低調,過于緩慢,做人做事都強調中規(guī)中矩,不愿意太過聲張;同時,也源于他極為樸實的市場觀念,即希望自己的藝術作品能夠接上地氣,為更多的普羅大眾所接納。正是這種樸素的市場觀念與低調的為人處事,在某種程度上耽擱了伊靈的發(fā)展,使他無論是面對藝術市場,還是面對藝術史書寫,似乎都要比同代人慢了一拍。
  事實上,伊靈的繪畫實踐與他的藝術人生,都曾一度成為前衛(wèi)的標志,開了觀念更新與沖破體制的先河。作為當今中國最早的職業(yè)畫家之一,伊靈早在來北京成為職業(yè)畫家之前,就曾獨自騎單車環(huán)國旅行,冒著各種風險進行了深度的田野考察與藝術發(fā)現。此舉曾享譽一時,被不少業(yè)內人士稱之為“超越時代的壯舉”。
  知與行的縱橫
  關于伊靈和他的抽象繪畫
  楊衛(wèi)/文
  伊靈是一位被藝術史和藝術市場雙層低估了的畫家。這主要還是因為伊靈的性格,過于低調,過于緩慢,做人做事都強調中規(guī)中矩,不愿意太過聲張;同時,也源于他極為樸實的市場觀念,即希望自己的藝術作品能夠接上地氣,為更多的普羅大眾所接納。正是這種樸素的市場觀念與低調的為人處事,在某種程度上耽擱了伊靈的發(fā)展,使他無論是面對藝術市場,還是面對藝術史書寫,似乎都要比同代人慢了一拍。
  事實上,伊靈的繪畫實踐與他的藝術人生,都曾一度成為前衛(wèi)的標志,開了觀念更新與沖破體制的先河。作為當今中國最早的職業(yè)畫家之一,伊靈早在來北京成為職業(yè)畫家之前,就曾獨自騎單車環(huán)國旅行,冒著各種風險進行了深度的田野考察與藝術發(fā)現。此舉曾享譽一時,被不少業(yè)內人士稱之為"超越時代的壯舉"。此后,伊靈放棄鐵飯碗,流浪北京,成為職業(yè)畫家,也很早便躋身到了藝術的中心地帶,并一度擔任過圓明園畫家村的"村長",倍受世人矚目。可以說,那時候的伊靈,絕對是時代的先鋒人物,也曾耀眼一時。
  然而,由于伊靈的慢性子所致,更因為藝術的價值認同,使伊靈沒有像他的許多圓明園同道,如方力鈞、岳敏君等人一樣,后來成為藝術史中的翹楚和藝術市場上的明星。說起來,不免有些遺憾。不過,藝術是一生的事業(yè),不在一朝一夕,其價值的彰顯與意義的呈現,還需一生的長度來丈量。所以,伊靈這種失一時之利,而守一世之志的遵循,反倒更具內在的精神價值。尤其是當各種繁華熱潮退卻之后,伊靈在藝術上的默默堅守,更是作為一種人文力量,填充了表面的形式創(chuàng)新。
  那么,伊靈和他的藝術,到底又呈現出了哪些具體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特征呢?我認為至少有這樣三個方面值得發(fā)現和挖掘:其一,伊靈是較早嘗試抽象畫探索的中國藝術家之一。這一點很重要,由于抽象畫的門坎較低,如果不厘清孰先孰后,就很容易混為一談,模糊其探索的價值和意義;其二,伊靈長期堅持抽象畫探索,相比某些隨機而變的藝術家,伊靈數十年的堅持,為抽象畫在中國的發(fā)展,鋪陳了一條完整的個人化線索。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沒有這種個人精神價值的注入,抽象畫就會變成人人都可以涂抹的涂鴉;其三,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伊靈的抽象繪畫中,所滲透的文化自覺意識。
  眾所周知,抽象畫是發(fā)端于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如何將這種形式融入到中國的語言環(huán)境中,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內在生命力的重要標志。正是這個標志,讓幾乎所有的中國抽象藝術家,都在朝此方向努力。而伊靈的獨到之處在于,他不是從西方借鑒視覺資源,也不是從學院里獲取抽象藝術的知識,而是深深地扎根于民間社會,從民間藝術的紋飾、紋樣,以及豐富的色彩關系中吸收營養(yǎng),并結合自己走南闖北的生命經驗,形成一種密密麻麻、形態(tài)飽滿的抽象畫語言,既表達了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與認識,同時也豐富了中國的抽象藝術形態(tài)。
  可以說,伊靈和他的藝術,正是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展現,才于亂象叢生的當代藝壇脫殼而出,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盡管對于這道亮麗的風景,藝術史也好,藝術市場也罷,均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藝術的理解越來越加深,對藝術史知識也越來越了解,伊靈必將會被重新發(fā)現和挖掘,也肯定會受到市場的關注的追捧。而這,正是伊靈所信奉的儒家思想,即"先義后利者榮"(荀子)的價值觀體現。
  2017.3.20于通州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