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回望中國現當代藝術近三十年來所發(fā)生的幾次跳躍式的快速發(fā)展,今天,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苦大仇深"式的藝術作品已經被徹底淘汰,而轉折后的新一代的藝術家們已經逐漸開始尋找并以一種"線索性"的隱晦表達來描寫個人以及社會的心理狀況。當然按此推進,有理由說這次展覽的作品不僅順應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趨向,而且更是藝術家對于社會剖析的一次充分體現。
出生于70年代的三水毫無疑問是位敏感智慧的當代影像藝術家,他具備了一般同齡人所沒有的藝術洞察力。相比于其他同齡影像藝術家的"社會敘事",三水更加注重個人化的"私密性表達"。實際上,"私密性表達欲望"更多的出現在當下的藝術作品當中,也就是說三水淡化了屬于60后和70后藝術家的"共性表達"化心理,選擇了"個體訴求"化心理方式。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三水的影像作品代表了一種時間的跨度,隱隱約約的"形象"與"蹤跡"很大程度的記錄了時代的轉變與前進。
兩個月前,當我看到藝術家的新作品時,頗為欣喜。三水以前的作品雖然表明的是當代場景或異化景觀,但骨子里卻更多的透露出了中國古代的文人情懷,而這些近作雖然仍采用"借景"這一古典文化視角,卻透露著一種新的圖片方式的社會性與悲涼而孤寂的時代性!
"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tǒng)手法,但是藝術家三水卻不再僅僅局限在原有的觀念構成,而是將這一古典藝術手法完全的融入到當下世界的語境當中。另一方面,新的高科技化的攝影藝術進入到當代藝術階段后,更多的采用了后期制作的"再創(chuàng)造"形式,三水敏感的利用了這一方法,純粹的表達了圖像世界下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念籠罩下的個人體驗的"再演繹"!
時下我們已經進入了又一個高速發(fā)展的數字化新世紀,每一個優(yōu)秀的當代藝術家必須也必然都應該有一個果斷而明確的藝術態(tài)度!可以說作為上海當代藝術界的新興力量之一,三水近些年一直描繪著屬于上海的景象。從著名的《外灘》系列到新作《黃浦江》系列,藝術家本人用自己對于上海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塑造出了對于整個社會的思考。
當然,從上海美術歷史的發(fā)展來看,近幾年已經很少再出現關于上海物景本身的"當代表達了",如此、三水的新作即延續(xù)了他自己的藝術線路,同時又很好的彌補了上海當代美術現象的空缺。所以,從《外灘》系列再到新作《黃浦江》系列必然會進一步讓三水的藝術被更多人所認同并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