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當代2016選
開幕時間:2016-05-21 16:30:00
開展時間:2016-05-21
結束時間:2016-07-03
展覽地址:臺北市內湖區(qū)瑞光路548巷15號
參展藝術家:書梅·春塞,美美·春塞,文文·春塞,李玉剛,范學宜
主辦單位:TKG+
本次《打開-當代2016選》,匯集了“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當前九位成員共同參與一場創(chuàng)作構思。沒有特殊的題標,反身思考作為共同經(jīng)營組織的一份子,如何在自身的創(chuàng)作軸線上共構中一條可能的關系式?本展論述主要由“文化物件”為發(fā)想與延伸而出。所謂的文化物件,不單指涉日常物件之物質實體,更重要的是強調其在社會中的身份與作用。另一方面,日常物件除了伴隨著工業(yè)制品的概念外,當我們回想杜象首度將日常物件植入藝術場域之後,所謂“現(xiàn)成物”的概念也不再意味著那些藝術場域之外的工業(yè)制品,反之,藝術家們逐漸地將那些已產(chǎn)出的藝術品視為某種原物料般,進行再制。而對於日常物件的挪用,藝術家所重視的更是它們在原屬社會場域中的使用方式,現(xiàn)成物不再是那個摧毀舊美學的隕石,其概念一如金塊般不斷被捻壓、捶打延展到如蟬翼箔紙般的細薄,從而成為另一種美學的根底。
以現(xiàn)代藝術大家為創(chuàng)作題材,在作品《常郁》中,許家禎以歷史上為人所熟知的畫家常玉為藍本,作品名諧音一方面呼應其姓名,同時也指涉其的心境。許家禎并不以常玉的繪畫形象為再生依據(jù),而是以嗅覺替代視覺的方式來連結他的作品,再度將這文化物件的概念連結到另一個產(chǎn)業(yè)里;同樣的,許家維則是選擇了曾經(jīng)旅法的前輩畫家楊三郎為題,他以一件1933年所繪的《巴黎舊巷》為題,研究相關文件報導與重游舊地,最後透過蒐集在當?shù)刎準垡云洚嬜魉谱鞯牟煌o念品,以及劇本的撰寫,重新打開一場時空穿越的場景。許家禎、許家維本次創(chuàng)作的觀念導向并非單憑前輩畫家的生平脈絡,反而視其如一條渠道,藉著這些豐沛的泉源,灌溉進當代思辨中。
相對有著明確藝術家的參照,邱承宏《大理石紀念物》則是選擇了那些無名雕塑為素材,將這些民間工藝品再度磨刻,使其原本具象寫實的細節(jié)被抹除,試圖靠近石材本身的狀態(tài),這看似還原的逆反操作,實則卻是藝術生產(chǎn)的深思。而若藝術生產(chǎn)是一種必然以及必須,那麼羅仕東的《白墻》則是掘汲畫廊場域的性格。他反思這類泛稱白盒子的中性屬性空間之下,其應有的個殊性格,他藉由采訪在畫廊工作以及出入的人,并且在訪談過程里,讓他們自由捏塑泥塊,最後將之翻銅成為一件件獨特的抽像雕塑,另一部分他亦將言談的內容萃化書寫為一篇篇隨想筆記,讓我們得以閱讀那隱藏在空間內的真實意識。
離開藝術體系里的文化物件的運用,林文藻的《桌游》將積木作為他創(chuàng)作的元素,移居作為一種文化背景,林文藻將空間轉換所引起的心緒不安、以及回憶遙想轉為創(chuàng)作主軸,在《桌游》里,堆疊如高塔的積木,令人想起童年在堆砌積木時的場景,那因小手不易掌控,所導致岌岌可危的結構,同時也相對應著當代的處境;吳建興於《家俱事件I》里,他使用的同樣也是一種積木概念的手法,這些菜刀被削切了數(shù)個缺口,藉此相互嵌合成一組桌架,這錯綜的構件,令人難以親近,它也不是那讓孩子們可以再次任意想像、重組的雪片花積木,其操作手法反射的更多是那尖銳、冰冷、不夠有機的社會現(xiàn)實。
在《甜水》作品中,陳嘉壬所采取的是一種美化性的反操作,他將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所制造的大量垃圾作為題材,在不同城市角落、河道等地觀察與構圖,將它們視為是一種靜物畫。甜水另一方面也回應了中國慣以“糖水片”稱呼那些展現(xiàn)拍攝美麗風景技巧的照片,同時藉著sweetwater的概念,反思何以我們能在河水中獲致這些文化物件的再生產(chǎn)。而高萱的《逃花園-甲山林》暗指著一種屬於愛情的世外桃源之意,但也意味著對於過往情愛的背離出走。她用了不同素材制作一盒燈箱,讓影像朦朧而極具層次,而燈箱中的蠟燭一旦點燃,便隨時間消熔,掩蓋了底層的形象,但唯有如此,才得以完成那最終的逃逸以及藝術的姿態(tài)。
《打開-當代2016選》,展出的不僅是當前“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成員的個別作品,也同時也鋪陳著個體—共構—物件的關系式。并透過畫廊與蒐藏機制進一步開展。也因此《打開-當代2016選》在作品思想的收攏及物件結合上便成為關鍵點。本次設計者施佩君,其創(chuàng)作思考養(yǎng)成來往於藝術、建筑、拼布等各種尺度的演練與實作,如她曾兩度設計規(guī)劃“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於士林以及甘州街兩空間,處理不同環(huán)境、功能性之間的拼接,便是其嘗試其互相交織的案例。《舟渡浮間》回朔當時由藝術訓練轉往建筑訓練的交接點,重新回看這個企圖讓建筑體與自然相互參與、共同生長的設計,不僅介於成員作品思考間,創(chuàng)造出適得其所的位置與對話,而這由收納盒所共構出的凝聚及錯落狀態(tài)更可視為一種建筑體系下的地景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