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藍頂美術館媒介研究系列-(影像)Action | 張莉娸收藏展

開幕時間:2016-03-06 15:00:00

開展時間:2016-03-06

結(jié)束時間:2016-05-23

展覽地址:藍頂美術館新館1號展廳

參展藝術家:郭熙,金閃,厲檳源,林科,劉國強,雙飛藝術中心,陶輝,童義欣,張新軍,朱昶全,柴田祐輔(日),田中功起(日)

主辦單位:成都藍頂美術館

展覽介紹


《藍頂美術館媒介研究系列 -(影像)Action》是藍頂美術館今春第一場展覽。"藍頂美術館媒介研究系列"主要針對不同藝術媒介的展示與研究,曾于2014年7月舉辦過名為"版畫-版畫"的展覽與研討會,而3月6日即將呈現(xiàn)的"影像-Action"則是對影像藝術的一次集中展示與探討。

本次活動參展作品均出自收藏家張莉娸之手,之所以主題名為Action(行動),是因為大部分作品均帶有行動的意味,另一層意思是讓大家行動起來,更加關注影像藝術的研究、創(chuàng)作和收藏。參展藝術家不僅有國內(nèi)的郭熙、金閃、厲檳源、林科、劉國強、雙飛藝術中心、陶輝、童義欣、張新軍、朱昶全,還有來自日本的柴田祐輔、田中功起。作品選擇大體分為三個類別:第一類是電影式的,具有較強的表演性和敘事性;第二類與人類身體密切相關;第三類則突顯電腦與高科技的虛擬特征。在每一個方面,藝術家們的探索都具有實驗性和探索性,都能觸發(fā)觀者對影像媒介的新思考。

近些年來,影像藝術作為一個發(fā)展迅猛、具有廣泛國際交流平臺的藝術門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藝術家投身實踐,創(chuàng)作出許多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前衛(wèi)作品,與此相關的展示、研究、評論與收藏活動也是越來越多,正由涓涓細流匯聚為濤濤江水。

藍頂美術館對影像藝術的關注、支持也是由來已久,早在2010至2011年間,就以公教活動的形式走進學校及公共社區(qū),舉辦了名為"合盒計劃"的實驗影像展映及沙龍活動十余場,培養(yǎng)了廣大市民及大學生對影像藝術的濃厚興趣;2013年首屆藍頂藝術節(jié)期間,又再度將影像作為藝術節(jié)中最具青春活力的一個單元,舉辦了名為"生成二維現(xiàn)實"的實驗影像展映活動,展映了一批手法獨特、風格迥異、制作精良的實驗影像作品,讓參觀民眾過足了"眼癮"。

此次活動更具有研究性和前瞻性,主題名為"關于影像收藏"的座談會將在展覽開幕當天舉辦,更要邀請相關的藝術家、研究者參與研討,話題涉及到影像藝術的特點、評價標準及收藏知識。相信我們的Action就是行動的起點,讓影像藝術在更廣闊的天地中生根發(fā)芽。


ACTION
文/張莉娸

ACTION,和攝像有關,和影像有關。
ACTION,和行動有關,和開始有關。

展覽名為ACTION,一是因為此次選擇的作品多是帶有表演性質(zhì)或是一種行動式的記錄;另外也因為藍頂媒介研究第二回也是一個收藏展,希望藉由這個展覽,能讓更多人關注影像藝術,同時也開始行動、開始收藏影像藝術。

收藏之于我,不僅僅是擁有一件作品,或是建立一種名聲、一種話語權。更多的是對藝術家的支持與認同,從我出發(fā),是一個開始,不是一個結(jié)束。同樣地,也希望透過這樣的一種對收藏的研究,進而讓更多人了解影像收藏。

收藏影像,就是收藏這個世界,也是收藏與你正在發(fā)生的生活。

ACTION作品的選擇分為3個部分,一部分是劇場式、表演性質(zhì)很強的敘事性;一部分是跟身體有關;一部分是跟科技、電腦的虛擬有關。

自1989年計算機發(fā)明以后,藝術實踐上鏈接了電子速度迅速擴展,所有的材料都進入了藝術。中國影像藝術迄今已20年,70、80后的藝術家的生活方式、創(chuàng)作模式都和20年前有所不同。

敘事性,并非電影或短片的敘事性,更多帶有一種劇場式的敘事,是一種敘事實驗,真真假假、模擬兩可;和傳統(tǒng)利用影像進入藝術的本質(zhì)上發(fā)生了語言形式上的轉(zhuǎn)變:去觀點化、去政治化,更多從"我"的概念出發(fā)。這個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身體出發(fā);另外,也慣于處在虛擬空間中認識世界,慣于利用各種新科技來進入藝術,這樣的方式并不會讓我們感到生疏,無論是用電腦直接作為攝相機,或是利用科技將虛擬帶入真實。這些種種方式,都跟我們正在轉(zhuǎn)變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關。

影像的實時性與復制性已然成為今日溝通型態(tài)的表征,藝術以其獨有之媒材特質(zhì)而有了更多可能性。相信在未來人類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影像藝術將持續(xù)擁有無限的延伸與拓展空間。

部分參展藝術家主頁


作品預展